【二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国 学 经 典》 教学设计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字音,

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

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

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九、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明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

《孔子家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

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

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从军行(二)》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感悟诗情

(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同《示儿》诗一样,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是一篇很富有爱国感情的作品。

作者两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

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是诗人对南宋饱含强烈愤怒的控诉。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