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任温州市委书记 “温州模式”获肯定 温州书记陈一新任浙省委常委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任职温州市委书记一年半后,55岁的陈一新提任浙江省委常委.12月27日,中共温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和省委决定:陈一新任省委常委.温州是我国改革开

任职温州市委书记一年半后,55岁的陈一新提任浙江省委常委。12月27日,中共温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和省委决定:陈一新任省委常委。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凭借其艰苦卓绝的改革探索,曾创造出著名的“温州模式”。不过,由于近年来当地经济增速趋缓,以及一定程度的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外界出现了质疑甚至否定“温州模式”的声音。

陈一新则是“温州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今年7月1日,他在《瞭望》杂志发表文章,题目就叫“坚定‘温州模式’自信”。

“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他写道:我们要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坚定对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的自信,坚定对温州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开辟改革新天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继续把温州这面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

在宣布陈一新的任职决定时,“温州模式”也被提及。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在会上表示,陈一新同志任省委常委兼温州市委书记,是中央和省委从浙江工作大局出发,经过通盘考虑和慎重研究决定的。温州是有世界影响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

温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浙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和省委对温州的工作一直高度重视。

“温州模式”曾引发“温州热”

按照陈一新的说法,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构成“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也是“温州模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样本的关键。

“‘温州模式’说法的起始应该在1980年代初,之后有经济学者在小范围讨论过这个概念,正式见诸报端是1985年”,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表示,1986年,全国掀起了第一轮“温州热”,1年间有超过60万人前往参观、学习,副部(省)级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当年底,因参观人数过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

胡宏伟在其著作《中国模范生》中写到,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指出“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公认。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广大农村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

1981年9月建市至今,温州有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增速放缓。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温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9亿元,2007年达2157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10%,为8.5%。2008年~2013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只有2010年达到11.1%,其余年份均为个位数。2012年,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当年经济总量增幅由2011年的9.5%下降至6.7%。

胡宏伟表示,“温州模式”的黄金期在1992~2003年,这也是温州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当时温州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被捧为座上宾。2003年以后,“温州模式”开始被“污名化”,典型代表就是“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名词的涌现,“这也与温州的内在因素也有关系——温州进入了1个自我迷茫的时期,不少企业‘脱实入虚’,导致实体经济下滑、泡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