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陈履生 陈履生回应质疑:在博物馆拍照很傻前面很多铺垫没播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京发布了包括学术著作.随笔.画册在内的7本新书,他以此作为自己60岁的生日礼物.同时,这也意味着,陈履生将于年内从国家博物馆副馆

“近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京发布了包括学术著作、随笔、画册在内的7本新书,他以此作为自己60岁的生日礼物。同时,这也意味着,陈履生将于年内从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这个职位上退休。昨天,陈履生在其办公室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的专访,他给自己这6年在国博的工作生涯打80分,“不足的20分中,有10分是客观原因”;另外的10分,他笑称自己还不够努力。

此外,陈履生还首次回应了在上了《开讲啦》节目后网友对他的质疑。

工作感悟

国博在“补课”我也在弥补不足

陈履生于2010年进入国家博物馆工作,2011年扩建后的国博对公众开放。大众最明显的感受是,新馆不仅经常推出大型的主题艺术展,还让西方艺术大师的代表作“走了进来”。陈履生亲历了国博的变化,他也是这项工作的推动者之一。

“可以说,在百年国博历史上,它比过去更加注重艺术了”。具体而言,“国博在主业范围之内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收藏、展示、研究等方面不断加强之外,还把过去所欠缺的,如在艺术方面的收藏、展示、研究等做了历史性的补课”。和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博物馆相比,“过去我们偏重历史而忽视艺术,使得有很多重要的艺术品都成为通史陈列的辅助展品,不受重视,如今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补上了历史的缺憾”。

在国博“补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比如我,虽然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学习西方艺术史,但对西方艺术史的了解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通过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我也在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完成在本科教育中一些基础知识之外的更多的内容”。在其他方面,陈履生坦言,“因为国博开放的态势,使得自己的面越来越宽,从工作、研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丰富和多样了”。

回应质疑

《开讲啦》录3小时 很多铺垫没播出

因为工作的原因,陈履生在公众面前有着颇高的出镜率,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也成了“网红”,“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陈履生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接到央视《开讲啦》的邀请,“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但觉得对国博的宣传有利,便答应参加了”。录节目之前,他看了两期,稍微准备了一下,就上台了。3月11日录完后,他在微博上吐槽说,“不好玩,在那台上站了三个小时,忍受着巨热”。不过,“看看台下的那些年轻人,实在是值得”。

让陈履生万万没想到的是,播出之后,那句“在博物馆拍照很傻”被单拎了出来,网友们从他微博中扒出近几年在国外博物馆的拍照的照片,以此质疑他的言论。其实,“我的意思是,很多人进入到博物馆,来一次不容易,如中国的很多观众到卢浮宫或者外地的到国家博物馆,大家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欣赏展览、文物和艺术品上,不要总是在拍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拍照上。

特别是有一些观众,到了博物馆就是想要拍照,要晒幸福,到了卢浮宫了去拍照,拼命地拍照,结果把初衷给忘了,我认为这些人很傻”。而播出的时候,陈履生的很多铺垫被剪掉了,让观众产生了误会,“就直接讲‘在博物馆拍照很傻’,感觉我说得很极端”。

关于自己在博物馆拍照“打脸”一事,陈履生解释说,“那显然不一样,我是吃这个饭的,我跟一般人拍照完全是不一样的,我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为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国外的博物馆,我要搜集很多的资料,要去很多一般公众去了不可能拍照或者不能拍照的博物馆,我拍了很多”。

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一项工作,“我也认为自己很傻,有限的时间我不去欣赏艺术品,而首先想到的是公众、想到我的专业、想到我的事业,把很多宝贵的时间花在拍照上,我认为我也很傻”。

不过,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论,陈履生显得很坦然,“我认为无妨,即使有歧义、有不同的理解也都不重要”。因为《开讲啦》的影响,他经常会收到观众的留言,如有观众建议国博的工作人员热情一点,“希望国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像您在《开讲啦》里一样,脉脉温情而良善。还有,我今天真的没在国博里拍照啊。”

近期计划

蜡像展筹备5年 但依旧在调整

在国博工作的6年时间里,陈履生经手了很多重要的展览项目,而近期最大的项目无疑是7月8日开馆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

“这是我5年前就开始接手的项目”,至于为何拖了这么久,陈履生解释说,“主要原因是我们要改变原来蜡像馆的方向”。他告诉记者,蜡像馆曾于2002年9月开展,2006年停展,“那时候国博还没有扩建,展出的主要是社会名人”。而此次开馆,增添了不少重要艺术家的塑像,“选取的35位文化名人,来自国学、文学与艺术三个方面”。

尽管筹备了那么长时间,但开馆后还是遭到了吐槽,最多的声音是称“雕塑不像”。陈履生告诉记者,“这里边分两种情况,对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名人,有的观众只熟悉他们的晚年,而我们蜡像馆做的是他的中年”;另一种情况则是大众对其形象不太熟悉的,“如艺术名家古元,做哪一个阶段都没关系”。

陈履生表示,他和团队已听到了大家的反馈,“同时也会听取名人家属的意见,对于一些争议比较大的作品,我们正在重新做”。

年内退休

之后会将工作重心放到教育上

走进陈履生办公室,这里堆满书籍和各种文件,但他已经开始慢慢在整理,书架顶格上的三间已经清空。

“才进来时,还是黑发中年,如今已成银灰老头了”。陈履生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他站在办公桌前,屋子显得很空旷,除了一株绿植,没有其他装饰。6年之后,同样一间屋子,却完全是两种样貌,“尽管整理出去了一部分,但整间办公室还是像要被书籍和文件吞没”。

自2010年进入博物馆以来,陈履生主要负责馆里的展览、学术研究中心、馆刊、网络部、社会教育等,后来自媒体崛起以后,他还管微博、微信。对于6年工作生涯,陈履生给自己的工作打80分,“不足的20分中,有10分是客观原因,主要是自己分管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候抓了重点,可能疏忽了其他”;另外的10分,他笑称自己还不够努力。

尽管工作庞杂,但陈履生依旧坚持做研究、写字、画画和摄影,这6年在博物馆工作之余,他举办过多次个展,并将成果集结出版了7本书。至于退休后的规划,陈履生表示会将重心放在教育上,“目前我已在南京艺术学院带了两届博士,未来会将更多时间放在教学上”。据他透露,未来还会在澳门一家高校担任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