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新闻思想 郑观应的新闻理论思想

2017-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观应(1842.7.24—1922.5/1921.6.14?),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父亲郑文瑞是一个无功名的读书人,在家乡设帐授徒,并督促郑观应习帖括之学.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供走奔之劳".次年,由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宝顺洋行任职.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务.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丝楼,并兼管轮船揽载事项.同时进入英国人傅

郑观应(1842.7.24—1922.5/1921.6.14?),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父亲郑文瑞是一个无功名的读书人,在家乡设帐授徒,并督促郑观应习帖括之学。

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供走奔之劳"。次年,由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宝顺洋行任职。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务。

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丝楼,并兼管轮船揽载事项。同时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1873年,受聘担任太古洋行轮船公司总理,并在牛庄、上海等地开设商号、钱庄,成为买办商人,撰写《救世揭要》。

1881年,受命创办上海电报分局,任总办,次年正式脱离太古轮船公司,结束买办生涯。1884年,积极主张抗击法国侵略,冒险到西贡、金边、南洋等地探察敌情,并组织运送军队、军械赴台湾。1894年,在《易言》基础上完成5卷本《盛世危言》,正式出版。1922年,病逝于上海,次年夏,遗骨迁葬于澳门前山。

《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篇贯穿的新闻思想:

一、关于报纸的政治功能

他认为报纸是国家之耳目,可起到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报纸在了解外情方面的作用是"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每值他邦有事,与本国有关系者,即专聘博雅宏通之士,亲往远方探访消息,官书未达,反藉日报得其先声"。在内政方面,可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

二、新闻法制思想

郑观应站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呼吁清朝政府要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商业和新闻业。他呼吁政府应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报馆事业的正常运行。政府可以管理报纸,但管理报纸要从"保护"的立场出发,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限制和摧残,更不能停留在当时"禁止华人而听西人开设"状态。郑观应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新闻法制的思想家。

三、新闻文风观

他对新闻文体的基本要求是语言上浅近质直,"文义粗浅,取其易知"、"尽删浮伪之风内容上要"据事直书,实事求是,无妄言谰语,子虚乌有之谈"。这种观点与新闻的自身特点是相符合的。

四、新闻道德观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公正廉洁的作风,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要以文谋私。新闻工作者还要追求新闻事实的准确,防止"妄言谰语,子虚乌有之谈"。另外,新闻工作者还应做到直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