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写作白贵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写新闻——读《当代新闻写作》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身处信息社会,记者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时代.他们不得不一边寻找"正确的"写作模式,一边培养"独特的"写作习惯.究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又有何种禁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和彭焕萍教授合著的<当代新闻写作>,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答案.新闻评价标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新闻行业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不同的社会制度.媒介体制.个人经验和价值观使记者们形成不同的写作习惯,就此产生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西方社会普遍认同"普利策新闻奖

身处信息社会,记者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时代。他们不得不一边寻找“正确的”写作模式,一边培养“独特的”写作习惯。究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又有何种禁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和彭焕萍教授合著的《当代新闻写作》,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答案。

新闻评价标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新闻行业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不同的社会制度、媒介体制、个人经验和价值观使记者们形成不同的写作习惯,就此产生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西方社会普遍认同“普利策新闻奖”,它更倾向揭丑式报道与服务公共利益原则,偏重媒体环境监测和预警功能;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体现出政治伦理至上的原则,媒体扮演着上传下达的角色,舆论引导功能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而优秀的新闻稿件既拥有新闻的一般品质,又能与不同语境相适应。

当下,我国的舆论环境较为复杂,新闻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作者在这本书中阐述了新闻稿件的一般构成要素和中西方评判标准,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操作体系,更主要的是提醒读者应将国际或西方标准本土化,在关注一般写作标准的同时也要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

思维方式重于写作模式

新闻写作的实质是将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认知过程再现出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样的舆论环境中,思维方式比写作模式更能提高稿件吸引力。本书总结了新闻写作中优秀的思维方式,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重视报道组织方式的作用,提出“报道方式的外延远远大于报道体裁”。①作者将新闻报道方式分为单篇报道和多篇报道两大类。记者们通常重视单篇报道,但多篇报道在处理复杂的新闻时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是分析了特稿写作的思维方法,提出“以小见大”、“因果推理”和“逆向思维”三种方式。②特稿的风格与我们一贯强调的“客观性”有所差异,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个性化的表述方式。

三是重新阐释了新闻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价值,以哲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和“空间观”考察了新闻报道。

注重探讨思维规律使本书避免陷入就写作谈写作的窠臼,使读者意识到不要做码字的泥瓦匠,反思和批判能力更重要。

新闻写作应该是对“人”的观照

作者从法制和伦理两个层面分析了新闻界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要从被报道者的角度出发,“考察在特定情境下被报道者的心理及生命状态,采取合适的采访和报道方式”。③也就是说,新闻业的理念在于对“人”的观照,这一点正如《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布隆代尔在总结《华尔街日报》模式时所强调的原则: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此外,作者还注意到新闻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影响。比如在分析“客观性原则”时提出,“一些媒体屈从社会大众的舆论情绪,在报道中不顾事实真相,盲目站在所谓的弱者一方”而产生负面效应,记者“要避免自身态度、意见对新闻事件的过度介入与影响,更要避免偏颇、怨恨的情绪化言论”。④作者进一步呼吁媒介回归人文关怀,提醒新闻人时刻保持警醒、不负媒体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使命。

总体而言,这本书完整地分析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并提供了大量案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作者还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将新闻学从“术”的层面提升到了“学”的层面。

这本书可以作为几类人群的读物。一是尚未入行的新闻专业或有意加入新闻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对他们而言,这本书是入门读物。一些年轻的记者也可通过阅读此书提高理论修养。这本书还可以作为普通受众的工具书,书中的大量案例有助于提高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能力,引导他们从媒体的角度看待事物,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社会。

注释:

①②③④白贵 彭焕萍:《当代新闻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第99~101页、第11页、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