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禹贡学会 80年前的边疆研究:顾颉刚一手创办禹贡学会|禹贡|边疆地理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抗战前的数年时间里,禹贡学会的成员们致力于研究沿革地理.边疆史地,展开探讨民族问题,以尽书生报国之志.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吴亚顺,原题为<80

核心提示:抗战前的数年时间里,禹贡学会的成员们致力于研究沿革地理、边疆史地,展开探讨民族问题,以尽书生报国之志。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吴亚顺,原题为《80年前的边疆研究:顾颉刚一手创办禹贡学会》

2014年3月,《禹贡》杂志成立80周年。这份以研究历史地理为己任的杂志,是现代中国最早注意到边疆研究之重要性的杂志。而其主创者顾颉刚,曾于1938年入甘肃考察伊斯兰文化,并提出因文化隔阂而出现盲目的民族矛盾,必须用诚挚严谨的研究来消除。让我们温习一下《禹贡》这份杂志,重新检视历史前辈关于边疆研究的洞见,将其作为我们一份可以继承的文化遗产。

“化缘”办刊学术救国

致力于地理认识国家民族之内涵,进而谋改造之术。

1934年3月1日,《禹贡》半月刊创刊,标志着禹贡学会成立。这个由学者顾颉刚、谭其骧发起成立的学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研究历史地理为宗旨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抗战前的数年时间里,禹贡学会的成员们致力于研究沿革地理、边疆史地,展开探讨民族问题,以尽书生报国之志,用历史拯救民族国家,谋求民族复兴。他们的行动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皆影响深远。

《禹贡》完全依靠民间力量,经费来自捐款,顾颉刚、谭其骧每月捐出20元,有时捐40元,另有一部分来自会费,“普通会员每月收会费一元,学生会员收五角”。

时局混乱,经济衰颓,民不聊生,《禹贡》这一民间刊物时常陷入“财务危机”。顾颉刚感慨说:“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从形式上看,各拥有一班人马,好像是势均力敌的三派。

其实,胡适是北大文学院的院长,他握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美庚款),当然有力量网罗许多人;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他一手抓着美庚款,一手抓住英庚款,可以为所欲为。我呢,只是燕大教授,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除了自己薪金外没有钱,我这个老板是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

如此一来,只能四处“化缘”。“那时候,学者们看见顾先生过来了,都躲开,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一来,无非是要钱,要稿子!”除了投入自己几乎三分之一的收入,顾颉刚得向人求援,他曾向另外两位“老板”胡适和傅斯年写过求助信。

1936年5月,禹贡学会得到政府承认,在北京正式成立。顾颉刚、钱穆、冯家升、谭其骧、唐兰、王庸、徐炳昶等7人被推选为学会理事。由于顾颉刚的努力,7月,禹贡学会获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补助一万五千元,“有了钱,开始设置专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