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家族怎么样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导家族怎么样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三代皇帝,为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出生名门,是当时十分显赫的琅琊王氏,甚至作为司马睿背后最大的一支氏族集团,在东晋建国后,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 王导琅琊王氏始于两汉时期,在魏晋年间发展到顶峰,南朝以后逐步走向衰落.琅琊王氏出自琅琊郡,是秦朝时期的郡县,后来汉朝沿袭了秦的郡县制,琅琊王氏祖辈都生活在如今的山东临沂一带.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氏举族迁至南京金陵地区,即乌衣巷一带.由于王氏家族南迁以后始终十分怀念故土,所以一直

王导家族怎么样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三代皇帝,为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出生名门,是当时十分显赫的琅琊王氏,甚至作为司马睿背后最大的一支氏族集团,在东晋建国后,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琅琊王氏 王导

琅琊王氏始于两汉时期,在魏晋年间发展到顶峰,南朝以后逐步走向衰落。琅琊王氏出自琅琊郡,是秦朝时期的郡县,后来汉朝沿袭了秦的郡县制,琅琊王氏祖辈都生活在如今的山东临沂一带。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氏举族迁至南京金陵地区,即乌衣巷一带。由于王氏家族南迁以后始终十分怀念故土,所以一直以北方的地名来称呼,到东晋政权建立以后,元帝在此处设立一个南琅琊郡。

琅琊王氏的鼎盛时期是东晋年间,此时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扶持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王导与司马睿有交往密切,建议他将藩国移至建邺,又为他招募南方的士族,并且为其稳定从北方迁移来到南方的士族。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拥戴下,在南京建康建立了东晋,并从此兴盛晋室。自晋元帝起,琅琊王氏在朝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名望是其它家族均无可取替的。直到后来谢氏在淝水一战中崛起,几乎可以与王族比肩,二家被合称为王谢。

琅琊王氏中楚国许多历史名人,除了王导之外,还有王衍、王敦、王俭、王戎、王羲之等等,实在是历史望族。

王导书法写得如何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书法界也颇具知名度。

王导书法

王导十分擅长书法,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行草,他偏爱钟繇的字,常常拿出来效仿、练习。据悉西晋末年,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时期,王氏举家南迁,他将一张写有“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誓言的法帖随身携带,书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时王导也没有忘记将钟繇的字帖藏在身上,时不时掏出来看看、写写,可见他对钟繇书法的钟爱。此外,王导不但学习、吸收前人的书法,还能自成体系,独具个人风格,在当时的书坛上有很高的名望。

王导在书法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他一得空就爱摆弄笔头,一写字就停不下来了。后人对王导草书的评价是,饱含风骨却又典雅高韵,不仅有武将的魄勇,也不失戏鱼般的灵动。

王导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王羲之能有后来的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

王导流传至今的书法佳作有《省事贴》、《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成为如今草书发展中的典范之一。

王导与书法的渊源深厚,是行草中的“能书”,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光增色,从而遗芳后世。

历史上的王导是谁

王导,字茂弘,小名叫阿龙,山东临沂人,是东晋年间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三朝皇帝,分别是司马睿、司马昭、司马衍,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画像

王导出生名门,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琅琊王氏,他年轻时候就与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有交往,后来王导建议他将藩国移至建邺,又为他招募南方的士族,并且为其稳定从北方迁移来到南方的士族。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王导扶摇直上,先任官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封为武冈候,后来又任侍中、司空等多个官职,直至中书监。当时的朝廷由王导与其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马共天下”的局面,位高之至。

322年,其兄王敦欲造反,有意废元帝立幼主,遭到王导的反对后,只好撤兵。不久后,王导受元帝之命任司徒,辅立司马昭为明帝,待王敦叛乱平定之后,王导受任太保。

325年,明帝去世后,庚太后亲政,外戚大臣庚亮不顾王导的反对,执意招苏峻进京,引来叛乱。苏峻谋反被平定后,王导力挽狂翻,驳回众臣欲迁都的想法,稳定政局。自此以后,王导与郗鉴共同执政,与陶侃、庚亮等人形成两派,尽管意见颇深,但未形成什么大碍。

339年,王导去世时64岁,得到晋成帝的亲临朝堂哀悼,谥号“文献”,葬礼是东晋时期的大臣中规模最大的。

王导除了政治上的才干,他的书法造诣也极高,有很高的名望。

王导谢安纪念馆在哪

王导谢安纪念馆位于南京乌衣巷内,以纪念东晋时期王导与谢安两位政治家、书法家,是夫子庙景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著名景点。旧时的乌衣巷是上流名士与贵族们聚集的地方,也是诗人频繁创作的源泉,其中出自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指的就是这两位名士。

来燕堂

东晋早年,王导居住在此处,后来逐渐转变成王、谢等多户大家族的住宅区。唐朝的刘禹锡写出《乌衣巷》这样的诗句时,他们的旧居早就荡然无存了。1997年,秦淮区恢复了乌衣巷,大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着手修建了王谢纪念馆,以供中外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够了解东晋年间关于王导、谢安相关的历史信息,以缅怀他们在历史上做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贡献。

纪念馆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来燕堂、鉴晋楼以及两大家族相关的历史陈列等等,外庭还有曲水流觞的景观,以杯形喻指喝酒吟诗。

“来燕堂”也就是堂前燕之燕,喻指当年传闻谢安用飞燕来传书送信,该牌匾由沙曼翁题字,苍劲有力,象征王谢大宅的风范。

“鉴晋楼”的牌匾为隶书所写,颇具魏晋之风,里面陈设有东晋年间的雕刻、起居室,以及两个人物相关事迹的壁画,还有一些当时年代画作的复刻版。

王谢纪念堂对于我们缅怀当年伟人们在历史上做出的功绩,以激发爱国情怀、丰富精神生活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王导的女儿是谁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是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历史上对王导孩子的记录,只写有几个儿子,并没有女儿的相关记载。但是王导一生在外纳妾众多,相信必然也是留下不少女儿的。

王导 画像

王导膝下儿子众多,其中他的妻子曹淑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即王悦、王恬。王悦性情温和孝顺讲礼貌,王导对他比较偏爱,但是王恬由于爱习武,性情粗犷而不受王导的疼爱。每当王悦和父亲谈天,总是话语缜密,心思细腻,王导要回去时,王悦总是出门将父亲送上车,看着他离开,还常常帮助母亲整理家务。王悦比父亲去世得早,他死的时候,王导坐车回去,一路上全程都止不住地哭,其母每次看见箱子就会想起儿子帮他一起整理,于是就将箱子封起来不忍心再看。

除了这两个儿子以外,王导的其他儿子也有不少为官,有记载的例如王洽官至中领军;王荟也是大臣、书法家;王协任巡抚,也是英年早逝,还有王劭等。

据悉,王导的夫人曹淑十分爱吃醋,且疑妒心极重,不准王导身边有丫鬟,甚至还时不时检查王导身边是否有相貌俊秀的男仆,王导长期难以容忍,就偷偷在外建造宅邸,纳了很多小妾,生下一群儿女。有一次,曹淑在街上看到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心生欢喜就问是谁家的孩子,被告之是王丞相第四、五房的小孩后,曹淑火冒三丈,领了二十个婢女带着菜刀要去砍人,吓得王导赶紧将妾室儿女们立刻转移。

王导一生娶妻无数,生了众多儿女,可惜女儿们并没有在历史留下相关记载。

王导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书法界名列前茅的人物,颇具名望。王家与书法的渊源极深,他的侄子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画像

王导十分重视书法的重要性,常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想必王羲之能有后来如此卓越的书法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除此之外,叔侄之间还流传着有趣的典故,据说王羲之能够抱得美人归,正是多亏了他的叔父。

在《晋书王羲之传》有关于他东床快婿的记载,当时王导作为东晋丞相,与太尉稀鉴是关系密切的友人。稀鉴膝下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千金,视为掌上明珠,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便有意为她寻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稀鉴听说王导家中有多个儿子和侄子,个个一表人才,遂与他提出联姻。王道与之交情颇深,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回家告诉儿侄们,令其多做准备,待日后女方前来选婿。

次日,稀鉴便前来观望挑选,只见王家众青年才俊个个精心准备,衣饰华丽,稀鉴见他们都过于紧张,反而觉得有点虚伪不够真诚,因此没有特别满意。此时他看到外庭中有一位公子,不修边幅,随意的半躺着吃东西,显得对选婿一事无动于衷的样子,稀鉴便一眼相中了他。

这个人就是当时已在书法界初具建树的王羲之,他就是这样凭借真实自然不装模作样的性格赢取了稀鉴之女,龙床快婿说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