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南宋御街 【案例】南宋御街 | 王澍谈城市复兴

2017-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接下来还有几个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历史问题的梳理与再设计.第一,我们提出来,国内城市以往的街道改造,往往就是立面改造,杭州市一开始找我们的时候,想让我们做的其实就

接下来还有几个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历史问题的梳理与再设计。

第一,我们提出来,国内城市以往的街道改造,往往就是立面改造,杭州市一开始找我们的时候,想让我们做的其实就是立面改造,所以要求用很快的速度做出来。我们提出来,好的城市一定是有纵深的,主街两侧有很多小巷子,还有很多院子,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念叫做深度改造,改造立面是纵深改造的表皮反映。

这种深度改造使整个工程量扩大了很多。从我们工作来说,整个工作量又放大了,工作的难点成倍增加了,如果只算经济帐,一般的设计院肯定不会这么做。但我们这是学校,我们是搞研究的,做学术的,就该这样去做,哪怕是增加工作量我们也要做。

第二,我们提出来比这种立面的装饰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杭州著名的坊巷制是杭州古城的特点,我们通过梳理和调查历史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基本搞清了南宋坊巷的格局,这种格局在杭州历史里是一直存在的,到现在为止,清河坊、三元坊的名字杭州人还都在叫,大家也知道,从哪到哪是哪段坊巷。

就坊巷结构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原来的坊是有坊墙的,后来我就提出来要重建坊墙,重点在坊墙和街道相交的处理(图2)。这个做法在从策划到设计一直有争议,现在做完了,大家都觉得效果很不错,手法不多,造价不高,但把这个街道的气质和气氛都改变了,大家感觉街道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大院子,是非常有新意的做法。

图2 坊墙与街道的处理

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我们又做了一些新的创作,新的小建筑。很多小建筑(图3,图4)大家一看是不理解的,我做了一种高台植树的茶室,很多领导每次都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初我们提出来重构水乡城市,我就想把吴山的山林意思怎么引入街道,我做了一些高台植树,那种砌石头的方法是直接从吴山学来的,形成这种高台植树的做法其实是中国南宋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很多人都奇怪,其实大家对南宋都不了解,不知道南宋是什么,我们用了南宋的手段大家都看不出来,只是从景观上大家能体会到这个街道气氛罢了,包括像我在上面提到的,在高台上用巨型太湖石形态做的茶室,这实际上是南宋建筑园林绘画里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我们现在在凤凰山还能找到南宋的巨型太湖石,不是现在苏州园林的小太湖石,南宋太湖石都是巨大的,我们用上去以后大家都看不懂,说这到底是什么,大家口头上说要南宋,真正狼来了看不懂,我想大家逐渐会明白我们的用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水系的重建,因为这是水乡城市,既然是水乡城市,这条街要有灵性,就一定要有水,这个水是从头到尾都有争议的,很多的居民和专家都提出来,说这条街原来是没有水的。

我们调查历史资料,是有的,不是没水,南宋的御街两侧有一个特殊的设置叫太平沟,它是用来防火的,不宽,其实这条街的经典的形象是中间不走人的,御街御街,用两条栅栏栅起来,中间永远是空白,那是给皇帝走的,大家是走在两边太平沟边上的风雨长廊中,那才是御街当初的形象。

所以我们最后是用太平沟的方式,又结合了这一带水乡河埠的做法。我们利用了地势,因为这条路并不是平的,吴山到西湖大道有从高到低的坡度,利用自然地势引中河水,不靠机械动力,自然的流,从中河来再回到中河这样的方式,造价低,有效果。

我记得当时市领导提了一个形象的要求,王教授,你要做到这条水要有哗啦啦的流水声,我们结果是做到的,尤其是在河坊街的那段,很明显的哗啦啦的流水声,很形象很生动,水的气氛就出来了(图5)。

包括我们后来做的片断,都是从南宋御街的历史元素当中运用过来的,当然你没有办法简单的用,因为现在这条街道非常复杂,我们用片断回忆的方式来用它,最后形成了一个多条线索综合保护的创造性,所有东西都是用高度创造性的做法,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工程刚一结束就已经被法国最著名的杂志《今日建筑》(Architecture d’ Aujourd’ hui-AA)用了40页的大篇幅来报道。

图3 王澍手绘沿街小建筑草图

图4 建成后的沿街小建筑

图5 水系的重建

还有一点,刚才提到了,我们在这条街做创作的时候,它的元素并不只是来自这条街,因为这条街已经残缺不全了,我们调动了杭州很多的综合经验来做,调动吴山的经验来做,调动了中河水系的经验来做,用南宋绘画的元素来做,我们同时也调动了这几年所积累的用本土的文化意识跟地方的乡土材料和现代建筑结合的元素,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夹杂其间,做了很多新建筑,这也是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艺术学院在国内国际上面非常有代表性的做法,代表了本土建筑的自主创新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总的工程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成功大家一开始心里都没有底,直到工程竣工的时候,上上下下心里除了我心中有数,其他人恐怕都是没数的。2009年国庆开街,一个星期内,光是鼓楼到西湖大道一段,就有一百万人来参观,从上到下才松了口气。

图6 新老建筑共生

从杭州市的角度来说,有几条经验很重要,一条就是策划在先,杭州到现在为止,所做过的大型城市更新工程,花这么长时间做策划的这是第一个。不仅是我们美院第一次大规模的介入杭州城的建设,对杭州市本身来说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我们花了半年的时候做策划,以我们建筑学院作为核心团队,设计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等几个学院的团队配合,最后参与的老师和学生有200多人,做了半年的调研和策划。我特别强调一个观念,历史与生活的真实痕迹决不能用简单的风格和概念去简化掉。

也正是因为我们策划报告的深入,内涵的学术精神,加之非常有操作性的见解打动了杭州市的领导。第二,策划之后我们做了沿街的设计导则,还有纵深改造设计导则,这也是杭州城建史上没做过的,中山路有6公里长,杭州市希望我们全拿下,负责总体设计。

我当时对市里的领导说,我是以质量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在这个时间内,以我的衡量标准,我们的团队只能做一公里的示范段,其他的五公里给我也做不了,按“和而不同”的指导观念,这五公里给我我也不能做。

所以最后我们做了两个导则,用来指导其他五公里,指导其他建筑设计院的工作。以这种做导则的方式来进行总体设计控制在杭州市的城建史上也从来没做过。我率领的团队则除了负责全线六公里的道路铺装设计和景观设计外,建筑部分主要负责从鼓楼到西湖大道这个步行区域的设计。

图7 一公里步行街北入口

在具体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经验,比如说不能够强制拆迁,工程怎么推进,杭州又积累了很多新的经验,当然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难度很大,有些问题你永远不会想到。杭州市的城市档案管里,几乎找不到这条街道建筑的任何资料,你想象不到的,如果你要改造的话,几乎每一栋房子都要重新测绘,我们当初也想不到城市怎么会没有城市档案,有些新建筑有档案但都不全。

拆迁是不让强拆的,所以户主有的愿意做,有的人不愿意做。政府根本做不到在施工设计前完成拆迁。

所以施工设计要根据拆迁的情况来改,我们有很多的施工图在这其中都反复设计两到三遍,而且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整个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图结束只有半年,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艰苦的工作。但是翻过来这也是杭州市的一个经验,意味着以后的工程按照这样的学术精神去做,就会是这样,大家可能觉得现阶段很麻烦,但这种麻烦是必须的,所以翻过来又是一个正面的经验。

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不成功的经验,如果讲不成功的经验,还是整个工程推进速度过快,这个过快尤其影响到老建筑,尽管我们成功的把建筑不同的风貌保下来了,但是几乎所有老的都被粉刷过,按照我的看法,也是破坏,只是比国内其他的建筑全部拆掉,用假古董冒充的要好,但仍然不是成功的,只不过说是推进了一步。

剩下还有很重要的,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工程做完以后,第二天一夜之间非常恶劣的难看的花盆就摆满了整个街道。从大家反映出的审美意识可以看到,我们可能走的太快了,大家的审美根本跟不上,大家不会认为,那些烂花盆摆在街上有什么不妥,你要知道城市品质的提升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这种经验都要整理进去,包括后来的招商引资当中,商户对已改造过的商铺的二次装修改造,恶俗的东西层出不穷,这也是城市管理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把品质提升之后,城市怎么能够保住这个品质,还谈不上在我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不要下降就好,怎么样保住这个品质,这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筑都是庸俗的,它的影响就意味着它会让这个城市的居民都变的庸俗,这是英国一个建筑史学家说的,所以说建筑对城市美学的营造作用非常大。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杭州城市美学的现状,我想说几条。

第一条,首先是整个地方环境的特点,特殊的品质,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城市,首先我们谈的是它的特质,一个城市有没有特殊的品质。

第二条,整个城市整体性的建筑格局状态。

第三条,这个城市生活的这种品质和它的多样性,或者叫格调。

第四条,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积累的深浅。

第五条,这个城市的创造力。一个城市在文化上有没有创造力,我想至少有这么五条标准来界定它的

就杭州来说,大家都说杭州有特点,我们有西湖,我们有山水,我们有钱塘江,如果翻过来讲,我们看杭州的地图,杭州以前是半山半水的一座城市,这是中国南宋以后所有山水城市的一个模型,可以说全国的这类城市都是向杭州学的。但在现在杭州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模型所代表的区域,大概只占这个城市的1/10,可以形象的说,杭州城市的特质已经退化到只剩下1/10,这是我对杭州城的第一个评价。

第二个评价,城市的格局和建筑整体面貌。你可以看到,杭州城市格局逐渐的失去它的特质。整体的建筑处在非常平庸的状况。

第三,我们可以说它的生活部分。生活部分杭州还是有它独特的格调,但是这个独特的格调,基本上集中保存在以西湖周边为代表的区域中,在此以外的区域发展几乎无法判断这是在杭州还是在其他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杭州的生活特质大概也只剩下1/10了,我的判断是每一条都只剩下1/10。

第一次是我们历史这块,杭州是比较早的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所以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90%以上,也就是说它的历史其实也只剩下1/10,最后讲他的创造性,可以说我们现在只是个别作品可以看到创造性,整体上来说,在城市建设这块,基本上都是粗略的抄写西方建筑,都是拷贝,它是拷贝形成的城市,真正有创造性的东西一点点,不足以代表这个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种状态下,大家仍然认为杭州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你可以知道整个中国的城市美学处于什么状态,我们整个以城市为代表的国家文化,可以说是处在非常不好的状态。翻过来说,如果讲建筑文化的发展,仍然是我刚才说的五大条,在这五大条上怎么来做,是需要量化的,1/10的杭州,我们还有1/10的状态下怎么提升,这是摆在杭州面前的问题,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它都是既要有创造性,同时它又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这种,在当前特制下这种快速推进,快速改造的模式基本上可以断定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中山路的改造是一个例外,因为中山路的改造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团队,用拼命三郎的精神,不计代价的方式做出来的,这个模式是很难拷贝的。另一个团队,同样时间不可能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对城市的发展,一条街的发展,反复进行理论论证,观念论证,方案比较,但最后改造工程的成败取决于这个团队是否有真正的学术精神,是否有学术思想,以及处理事情手段的高低,不同的团队在做,结果会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中山路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但这个模式是很难复制的,如果这个工程给我四年的时间,我相信几乎可以做到完美的程度,但现在我们是两年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