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事迹学习心得 信仰是用来实践的——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这几天,我在探寻一个问题,邹碧华去逝后网上网下的哀思何以如此任性如潮?是因其作为上海高级法院副院长的身份?或是因其身出名校拥有法学博

    这几天,我在探寻一个问题,邹碧华去逝后网上网下的哀思何以如此任性如潮?是因其作为上海高级法院副院长的身份?或是因其身出名校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或是因其事业有成而英年早逝?在聆听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团五名成员情真意切、如歌如泣的讲述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邹碧华的形象顿时在我脑海中立体化而丰满起来;通过拜读邹碧华生前著作和"庭前独角兽"专栏发表的其生前讲座精华,进入邹碧华的精神世界后,我认识到了产生"邹碧华现象"的真正答案应该是:信仰不是用来说的,信仰是用来实践的。

    在坚守信仰中树立人生目标。信仰是指引人生旅途的灯塔。"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必须适应现实,不应该让社会来适应我们,但去适应现实不等于埋没我们的理想,认清楚初会现实的残酷性,正是为了更好的保持自己的理想。

"邹碧华是这样教诲青年干警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到的。从上海高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研究室副主任、民二庭庭长到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和上海高院副院长,一路走过来,他正是凭着对法律的信仰,始终在现实中保持自己的理想,并"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话语权。

"巴尔扎克有句言:以利益为主的阵营总是会动摇的,但以信仰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普通法官,我出生比邹碧华还要早些,我虽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人生高度和厚度,但对法律的信仰则是相同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大致相通的。

记得孩子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往日的阳光男孩在节假日回到家中后有时显得心事重重,对社会上的事总爱发上几句牢骚。

面对孩子满腹委屈的眼神,我内心很不平静,对自己也是有自责的,但还是坦然引导孩子"既然无能力改造社会,那就要去学习适应社会,在此过程中有三个不能丢,即人格尊严不能丢、善良之心不能丢、法律底线不能丢"。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孩子回家已听不到他的牢骚话了,透过孩子灿烂的笑脸我懂得他对社会人生多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有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没有信仰却将一事无成。回顾我自己的心路历程,五十余载风雨沧桑路虽让我已激情不再,但童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和少年时代汲取侠义小说精华所养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情结仍在,读武侠书籍和下围棋的爱好未改,善良正直之心未变,办事认真劲儿未丢,不汲汲于功名,不戚戚于贫贱,执着于做个好人,也可谓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吧!

    在实践信仰中体现人生价值。"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罗曼·罗兰如是说。"要把追求法治理想种植在现实的土壤之中,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一定要在我们身上完美地结合起来。

"邹碧华是这样坚持知行合一地在理想和现实间寻找着法官的职业价值所在。从主动接待上访老人沃根生,现场查看并协助沃家修缮阁楼,到在长宁法院一上任就调阅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从取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撰写了十多本法学专著,到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再到推出《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寄语"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邹碧华这种"蛮拼的"的背后透出的是他对法治的信仰。我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棉检技术,毕业后从事的也是棉检技术工作,在原单位工作十一年后,我抓住法院增编补员的机遇,通过统考各环节进入法院工作,从而有幸从一名法治信仰者成为一名法治信仰的实践者。

到法院后,没有法律科班出身学历背景的我,凭着对法律的热爱和悟性在第一时间通过了法律学科的自学考试和法官任职资格考试。在基层法庭和民一庭从事审判工作期间,我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手中的审判权,实践着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

在享受着解决一件件民事纠纷获得的成就感的同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在所办案件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时,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办案十余年没有受到过举报,所办案件无一出现上访、申诉。

2009年调入研究室与文字工作打交道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学生时代,我见到作文就发怵,也因此在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进入新的工作角色后,我克服了自己文字功底不深不厚、对公文写作缺乏兴趣和务虚能力较差的弱点,在领导的教导和指点下边干边学、边学边悟,坚持以务实的作风从事务虚工作,力求将领导和同事们的工作努力通过自己的笔端展现出来,也基本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如今每有同事当面戏称我为法院"笔杆子"时,我内心是既惭愧又惶悚,且就权当是一种鞭策勉励吧!

    在创新实践中升华人生境界。信仰具有稳定性,但信仰的内涵是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邹碧华就是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丰富着人生信仰的内涵。司法改革操桨者、疯狂的学习者、律师权益捍卫者标签背后凝聚着他为了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穷尽一生的思考、探索和努力。

"燃灯者"的称谓既形象地展现了开启司法改革试点大幕的一个无畏的改革者奋力拼搏的缩影,又预言着"邹碧华精神"对全社会法治信仰形成的深远影响。

正如他直言的那样:"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呼声成为一种民意的今天,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航船即将启航,我这名距离法定退休年龄尚有九年余的法官,无疑也是这艘航船上的一员,我虽不能像邹碧华那样做一名舵手和操桨者,但也要做好一名纤夫,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足印的奉献光和热、传递正能量。

在此,我谨以邹碧华之语勉励自己:"一个人有明晰的思路,有强大的责任感,没有理由不成功。"

    当前,依法治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任性反腐掀起的廉政风暴终会使"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成为一种新常态。作为一个法律人,躬逢盛世、身处前沿,我们没有理由沉默、懈怠,而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法治中国春天的到来尽心尽力。

最后,引用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的一句名言赠与邹碧华作为结语: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宽容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怀宁县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吴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