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成生平 人生激情的开拓者——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海成,原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

杨海成,原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组长,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数字军工》杂志主编。

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平易近人、睿智而不失幽默,这是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神舟软件总裁杨海成先生给人的一般印象。

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的杨海成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前沿?他是怎样取得如此耀眼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并不断引领着中国产业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揭开一层层幕纱,一个充满激情、满怀爱国热心、勇担民族责任的动人“工程师”形象伫立在我们的面前。

奋斗进取 不断攀登

当年插队的时候,杨海成是一个很奋斗进取的人,干活也希望干得数一数二。在知青里头,挣工分也挣得最多。“我个人因为吃过苦,干活也特别能吃苦,甚至有时候不要命。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提及过去插队的艰苦岁月,杨海成说。

带着这股不怕吃苦、拼命三郎的奋斗精神,1977年,杨海成走进了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又直接攻读杨彭基先生的硕士生。杨老一生都在奋斗、攀登、进取的精神对杨海成的影响同样非常巨大。杨老的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让杨海成明白:

人生要有前进的方向与目标,一生都要走在前行的路上,一生都要学习, 一生都要攀登, 不能停滞。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行走和攀登。”回忆到杨老的学术生涯,杨海成深情地说。

硕士在读时,杨海成被分派到西安航天发动机工厂做叶轮叶片加工软件研究。那时杨海成见到计算机很兴奋,每天一干就十七八个小时。冬天不注意保暖,咳嗽不断,即便如此,常常还是边咳嗽、边吃饭、边编软件,一天不知疲倦。在硕士毕业前,杨海成和工厂的同事们终于攻克了软件编程难题,并在国内首次加工出整体叶轮零件。

可是当时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过于疲劳,杨海成视网膜脱离,这是眼科里面一种很严重的病,一旦治不好将可能永久失明。纵然当时杨海成已经考上博士,但是得知这个噩耗,杨海成一度陷入极度的痛苦、彷徨,“眼睛视网膜脱离了,你还能干什么软件,将来找个看门的活,估计也干不了。”

但是后来杨海成想,既然现在还年轻,总不能就这样颓废下去。医生说要是好好养病,视力还是有恢复的希望。于是杨海成休学半年,认认真真地去休息、养病。所幸后来眼睛恢复了,但是即使恢复了,跟普通人相比还是差很多。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事业因艰巨而伟大。正是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人生的路才不断被拓宽和丰富。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各种机会和机遇,但我认为勤奋、爱好、进取,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成功最大的前提。”杨海成如是说。

恩师教诲受益终生

1985年,杨海成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博士生,只身来到哈尔滨电机厂争取承担“三峡电站水轮机模型转轮和葛洲坝电站水轮机叶片五坐标图像编程系统”开发任务。虽然在硕士阶段杨海成成功解决了整体叶轮五坐标加工难题,对专业和技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研究任务,杨海成当时还是一点底都没有。

项目谈妥后,杨海成向杨老请教,杨老把承担工程研究的艰难之处一一说给杨海成听,并语重心长地对杨海成说:“工程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研究力量,分工协作,发挥众人合作的优势。科技攻关要依赖团队协作。”

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多,杨老为此选择精干人员参与研究,张定华、法明贤、刘海滨等众师兄弟先后投入到该项目的研究之中。

在科技攻关的日子里,大家加班加点,把行李、干粮、咸菜就放在实验室,渴了一杯开水,饿了咸菜就干粮,累了拉开铺盖卷小憩片刻。

在课题组织开展过程中,杨海成在杨老的指导下,学习订计划、控进度、保质量,在提升研究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组织能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始终作为一个团队矢志不渝,紧密合作,体谅互助,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共同的心血凝聚,终于叩开了科学城堡的大门。杨海成所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殊荣,这为研究室,为西工大都争得了荣誉。现在回想起来,杨海成说:“博士读了7年,我收获最大的不仅是学术的成就,还有充满乐趣的团队协作。

”在团队中锻炼的组织才能和协调能力,使杨海成能够在毕业后快速走向工作岗位并有效地组织大家开展工作,这也为将来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恩社会 肩负责任

回忆到求学当年,杨海成说,“当时作为一个下乡知青,我没想到能上大学。”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能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杨海成对这次机会倍加珍惜。

“纵然我国当时的飞机制造比较落后,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其实是一片亟待我们开拓的天地。”杨海成说,“我们学习的是信息技术,它不像数学、物理等经过人类多年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我们几乎处在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处处是战场,处处可以开垦。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成长,学者研究有很大的空间,工程应用有很大的空间,转移到产业,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纵然曾经历经艰难,但谈及时代,杨海成充满感触。

在杨海成求学的十几年中,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很多同学出国留学并定居海外,很早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还很差,十几平米的筒子楼,几十块钱的科研补助、几乎没有闲暇的满负荷工作,时常让杨海成心绪波动。

1995年,杨海成作为优秀教师代表成为国家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能够到康奈尔这样的世界名校访问,并跟随美籍华人、美国工程院院士K.K.Wang从事研究,从西方先进的科研环境中汲取营养,是杨海成一直以来的期盼。

机会难得,杨海成十分珍惜,在短时间内杨海成就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在康奈尔大学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杨海成的勤奋和科研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得到了K.K.Wang的赏识,他数度挽留杨海成延长访问期,认为在康奈尔的环境中更能发挥杨海成的创造力,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1996年访问期满,对杨海成而言,一边是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一边是祖国和母校的召唤,两种选择面前,杨海成听从了导师、也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意见,他委婉地拒绝了K.K.Wang的盛情挽留,回到了西工大,“我知道祖国更需要我,这里有我的责任和重担。”杨海成动情地说。

当被问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我们是搭上头班车的人。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驱动的使命感,让我们不断进步。”杨海成谦虚地说,“我们这群人从来不会对社会有什么抱怨、埋怨,因为最苦难的时候我们经历过,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中国工业第一线,中国学术研究第一线,遇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创造、去奋斗。尽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促进中国的强大。”

信息化支撑航天产业

2003年以后,杨海成又走到了国家航天科技工业的第一线,直接参与和经历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研究实践。“航空航天是我国高端制造的前沿,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感触很深。”杨海成说。

中国的航天经过了将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早期的发展阶段,航天工业是我国的一个孤立、弱小的工业体系。过去前30年,甚至前50年,平均下来一年造一两颗卫星,发射一个火箭。

当前,通过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协同体系建立、网络化的设计制造模式等,其现在已变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管控、协同、快速响应的新型航天体系,我国的飞船技术、水平、可靠性也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现在我国一年就要制造几十颗卫星、发射几十发火箭,仅仅几年的成果就已超越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很强的生产体系,可以设计生产出不同的空间飞行器。卫星可以买,火箭也可以买,也可以交给别的国家设计,但是重要的是我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杨海成自豪地说。

虽然我国现在的航天任务不断攀升,但是我国从事航天工作的人员基本上不增加,甚至处于一种下降的情况。其中原因就是依靠了信息技术所贡献的先进的设计系统、制造生产线还有实验系统等。

激情开拓信息产业

从1996年到现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杨海成始终没脱离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域,纵然曾经也有机会可以走到管理部门的岗位。由于曾任西北工业大学的副校长,有人说“你应该当校长”,也有人说“你应该当政府官员”,但杨海成还是以专家学者为主,执着深耕与他所专注的“工程研究与应用实践”领域。

目前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工程师,除了做好集团的信息化工作外,杨海成还重组成立了神舟航天软件公司,以积极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舟航天软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集团本身的工作那么艰巨繁忙,为什么还要去发展软件产业呢?据杨海成讲,过去我国的信息技术只停留在大学里的研究层次,现在,我们的研究必须要走出大学校门。怎样把如此广泛通用的技术应用到企业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提升管理效率,这才是发展信息技术的关键。

虽然信息技术号称是工业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但工业制造的数字化需要把理论技术变成应用性技术,并将之应用到工业,让企业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同时,把技术用在企业中去,又不能说光给一个企业解决难题。中国有这么多企业,只有通过技术产品产业化的方式,才能解决我国如此众多的企业问题。

“我因为一直是作为航天信息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作为第一线直接组织信息化建设。在保障航天事业、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非常希望能带动中国自主创新的信息技术、信息化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杨海成真诚地说。

这些年,杨海成在做好航天科技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锤炼出了一支专门从事我国先进制造领域自主可控软件和信息技术产品开发的优良队伍。通过10年的磨练,神舟航天软件这支团队由原来的几十号人发展到一千多人,已成为一支支撑我国航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规模化的软件队伍,同时其也成为我们国家自主工业软件领域中最大的一支精兵。其产值也从刚开始的两三千万,发展到今年的将近十个亿。

“神舟航天软件所开发的产品具备很强的自主可控能力,尽管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产品,譬如西门子、达索、PTC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中国工业领域,我们终于有了自主可控、有影响力的工业软件,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对这个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杨海成自豪地说。

当前,杨海成集学者、专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有人说,我是一个多栖人物,其实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由于信息技术广泛通用的渗透性,学科交叉、综合应用就是它的一大特征。”杨海成幽默地说,“我基本上把工作变成了爱好,把爱好变成了工作。要说专注也比较专注,专注于信息化;要说不专注也很不专注,什么事儿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