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实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什么关系

2018-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这场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一改天主教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这场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一改天主教会对人民的垄断局面,世界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宗教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宗教改革纪念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民主观念一步步在深化,文艺复兴运动正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平等,天主教会却在剥削民众,阻碍着整个欧洲的发展步伐,这场改革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之所以这样定义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因为改革源头在于政治目的,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进行批判和打击,使其在西欧各国各领域不再有特权。这样一来,国家王权得到了加强,整个社会合理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也得以建立起来,经济随之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没有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人们对于宗教信仰有了自主选择权,思想解除了束缚,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多亏了文艺复兴,西欧各国才意识到文化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兴办学校,教学内容也逐渐多样化,涵盖了物理化以及自然科学等等科目,民族文化因此得到发展,长远来看,这为后来的革命树立了旗帜,因为随着大环境的改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到大范围的传播。无论是分析原因还是研究影响,不难发现,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反封建反教会剥削的政治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什么关系

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总觉得是些高大上的事儿,而实际上,那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干得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那些事发生在欧洲的14-17世纪,大约是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初期。文艺复兴以向古代文化致敬的名义,由意大利人率先开展,是一场反神学的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领导的,说相信上帝就可以得救,其实质是帮助民众摆脱教皇的欺压。

文艺复兴配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发刚出现的时候,都反封建、反教会,对人们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里的人和作品可是大大有名,但丁的《神曲》、薄丘伽的《十日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些作品追求自由平等,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因为教皇要筹钱盖教堂,所以大量出售“赎罪券”,宣扬出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推销者告诉顾客,他投了钱,他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了炼狱的火焰,可他父亲的右腿还在火里,让他继续加钱。顾客回答:“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有所不同。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强调以神为中心,说人们可以避开教会直接跟上帝对话。文艺复兴借助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而宗教改革借助的是《圣经》的原始教义。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促进了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宗教改革扫荡了封建势力,属政治领域运动。

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

宗教改革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极高的意义,宗教改革发生的时代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地发展,新兴势力对于神教的控制非常不满。当时德国处于一种分裂的阶段,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神教的控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赎罪卷的出现。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当时在德国的基础已经非常地完备,无论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和社会背景都已经准备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赎罪卷的出现便成为了拉响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马丁路德率先发起了德国的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专制以及腐败的统治。自此,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活动开始展开。而且率先发动宗教改革的德国当时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人们都生活在天主教的统治下,人们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摆脱天主教暗无天日的控制。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不断发生的丑闻让当时黑死病蔓延的欧洲人看不到希望,并对天主教会产生“异类”之心。因此当宗教改革的导火线一旦出现,宗教改革开始,天主教的统治就受到了威胁,虽然天主教也开始对所谓的“异教”进行制裁,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天主教会已经走上下坡路的局势。宗教改革在欧洲各国陆续展开,极大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的守旧势力,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独裁局面,瓦解了当时推行多年的教会系统,为欧洲各国向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宗教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有力的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进行。作为先驱者,他本人树立了十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努力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马丁・路德对原始基督教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神学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大学任教的时候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很多年轻人,那么,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呢?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改革了德国宗教的中心思想,将基督教还原至社会学科的本质属性,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权力,有效制止了罗马教廷的腐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基督教在罗马教廷的指挥下,通过教义传播来控制大众的思想,使得民众在思想行为上受制于教会,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还原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让民众对原始教义重新建立起客观全面的认识体系,有力的冲击了占据西欧主流社会的思想体系。

此外,宗教改革的意义还在于建立了新的教派组织,这个新的教派组织否认了教皇的统治地位,主教制度也被取消,政治主张和改革思想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体现。德国民众对于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十分拥护,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宗教地位,纯洁了教会。随着德国宗教改革的逐步深入,逐渐延伸到欧洲其他国家,所以说德国宗教改革也开启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大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教会统治使得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新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大力推崇。马丁路德信奉“以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信仰”的思想。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呢?

宗教改革配图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宗教封建统治,使得宗教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在思想上有引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源于他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马丁路德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学历,有着高等的学历。他曾经进入过修道院,思考自己的灵魂和现状。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仅在德国取得重要成效,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更加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解放。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 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宗教信仰的解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揭秘宗教改革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宗教改革配图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