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21》中杨开慧大胆“示爱”没什么不妥

2017-1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在CCTV1热播的电视剧<中国1921>,其中有一场浪漫而热烈的爱情戏受到大多数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热捧:便是杨开慧淋着雨,单纯炙热的眼神里盛满爱意,向毛泽东

正在CCTV1热播的电视剧《中国1921》,其中有一场浪漫而热烈的爱情戏受到大多数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热捧:便是杨开慧淋着雨,单纯炙热的眼神里盛满爱意,向毛泽东大声喊着表白,“我坚定,我要嫁给你!”“我坚定,我要为你生孩子!”然后两人在雨中深情相拥……。但与此同时,革命历史剧中的青春偶像剧风格也不免令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应,继而质疑:杨开慧是这么说话的吗?那个年代的女孩可能这么直白吗?瞎编的吧!

不能说部分观众的质疑毫无道理,盖因近些年来播出的粗制滥造或胡编乱造的影视剧还少吗?包括一部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是的。不过容笔者直言,如果有观众见多了粗制滥造或胡编乱造的影视剧,便以为《中国1921》中“毛泽东”与“杨开慧”雨中深情相拥的浪漫而热烈的爱情戏,特别是“杨开慧”那两句大胆示爱的台词,是瞎编的,显然一是犯了经验主义毛病;二是不怎么了解杨开慧;三是将电视剧艺术混同于史家治史。何况,《中国1921》是纪念建党90周年献礼剧,即便是编导想造次,恐怕中宣部、广电总局也通不过。

不妨从第三个问题说开去。不错,史家治史,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但问题在于,电视剧是一门艺术,不是史家治史。具体的说,电视剧编导人员如何把历史的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除了“实事求是”以外,还须有郭沫若说的“失事求似”的艺术加工本领(需要说明的是,郭沫若说的“失事求似”针对的是戏剧,但他的这种艺术观不是也挺适合电视剧艺术吗?),亦即严肃地在史实的基干上繁生出艺术的枝叶,这样,就不仅能“历史地”再现确曾存在的史实,更能“艺术地”表现丰满的形象和跌宕的情节,这些形象和情节附丽于经得起考证的史料上,又取信于常情常理的印证中。

改编者如果缺乏“实事求是”之意,剧情就会变成不羁之马,如果缺乏“失事求似”之功,剧情也会平庸乏采。“实事求是”与“失事求似”应该是辩证统一于整个改编的构思中。

由此,虽然无从查证“杨开慧”于电视剧中那两句原汁原味的大胆的爱情“表白”,但据《中国1921》的编剧汪海林接受采访时透露:写剧本时,他和另外两位编剧翻查史料,后来,在翻修杨开慧故居时得到了她藏在夹壁墙里的日记,激发了扩充爱情故事的想法。

“她的日记里有一段写道:‘我爱我的妈妈,我决定终身不嫁,直到他出现,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觉得我可以为他去死。’”果如是,不是足以证明杨开慧“的的确确用过热烈的句子表达她的爱情”,不是足以说明作为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者既“求是”地据于史料,又能“求似”地不囿于史实吗?甚至可以说,《中国1921》中出现“杨开慧”那两句大胆示爱的台词不是没有违背既“实事求是”又“失事求似”的艺术原则吗?

或曰,不能仅听《中国1921》的编剧汪海林的“一家之言”或仅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杨开慧大胆“示爱”。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杨开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伟大女子,据权威史料: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

是著名的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之女。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据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文静、贤惠,却是在20世纪20年代,堪称社会上少有的蔑视封建习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她到长沙上教会办的湘福女中时,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校方认为这是“过激派”的象征,限令其三月内蓄起发来,杨开慧则坚持剪发是自己的自由。

更关键的是,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宁可被国民党杀害,也要拒绝退党或不愿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为此,为纪念杨开慧,毛泽东于1957年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其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至今仍广泛传颂。

如此集知书达理、思想解放、重情重义、英勇无畏、百折不饶、视死如归等优秀品质与鲜明特点于一身的杨开慧,当他感到毛泽东就是她日夜追寻并朝思暮想的“真命天子”时,向毛泽东大声喊着表白:“我坚定,我要嫁给你!”“我坚定,我要为你生孩子!”不是于史无证,于理应有,于观众的情感愿接受的设计吗?

我甚至认为电视剧《中国1921》,无论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把握上,还是重点讲述毛泽东等一批革命领袖的热血青春,他们的成长转变与情感世界——看起来很像青春偶像剧风格,都跳出了同类革命历史剧的“俗套”,摆脱了写领秀人物的爱情时常见的概念化模式,而又紧扣着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夫妻之情作淋漓的展开,令人信服地拍出了杨开慧播种了与毛泽东的患难相依、生死与共的至情又收获了这种至情的感人历程。

既“实事求是”地把握了历史的流向,又“失事求似”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美感享受。这种“未必有的实事”和“可能有的实情”间的辩证把握,对我们革命历史剧的改编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电视剧《中国1921》也并非无可挑剔。比如近日,有一张该剧的视频截图在网上流传。图中显示,剧中将本来是孙中山名的“文”标注为“字孙文”。作为献礼剧,犯下这个低级错误就很不该。文/王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