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任祥 姚任祥与《传家》:一个精致的中国家庭故事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张贝旎报道]姚任祥,一个我们听来或许还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她出身名门,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台湾前"财政厅长"任显群的小女儿,也是国际知名建筑师姚仁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张贝旎报道】姚任祥,一个我们听来或许还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她出身名门,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台湾前“财政厅长”任显群的小女儿,也是国际知名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

她生活得是如此精致,作为三个孩子母亲,因为担心接收西方教育的孩子会遗忘中华文化,她更是花了七年的时间,写下了二十七万字的温柔叮咛,终成《传家》一书。

“我比较喜欢别人叫我姚太太”

她的密友,台湾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曾如此娓娓道明她眼中的任祥:“她是台北某一个圈子里公认的第一才女,信手拈来,折纸已成了她蟹宴里送给每位客人的赠品;香樟树下,她亲手制成一盏又一盏已然失传的元宵灯,她擀山西人的面,包浙江人的小笼包,考证台式凤梨酥……”

因而之前虽然未曾见过任祥,我便对她心生羡慕与好奇,对她幸福家庭生活的羡慕,对她如何耐着性子和时间打磨出一本“百科全书”的好奇。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在剑桥见到了一头短发的她,言辞幽默,笑容可掬,丈夫也一并陪同,好不恩爱。在早前的采访中,她也笑着说,“你们不用叫我任老师,姚老师的,我比较习惯你们叫我姚太太,总觉得这样子有先生在前面支撑,更是一家人。”一语道尽了她对于家庭的眷恋和珍视。

作为《传家》一书的作者,这次姚任祥来到英国,在剑桥和伦敦连开两场讲座,并将参加伦敦图书展,主要是受到中国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的邀请,带着她的著作来英国开展宣传中国文化的活动。从现场不时发出的赞叹声里,不难发现她给英国受众甚至是自觉熟悉中华文化的旅英华人带去了几多触动。

姚任祥的分享并非学究式的,不是去强调她的数据多么严苛多么精准,而是一份慢慢打磨出来的诚意之作,一如采访中姚太太给我的感觉,温文尔雅,倍觉亲切;读这本书一定也是这样的一种感受,静看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HELLO KITTY 哪里美了”

《传家》出版之后,最感到吃惊的人,却是姚任祥的母亲,一代京剧名伶顾正秋女士。她更是直言:“我女儿就没有东西从头学到底,出这套书,我很意外的。”

而促使姚任祥愿意投入七年的精力完成27万字著作的缘由,其实也就是一个偶然的契机。据她自己介绍,她和先生都有在西方受教育的背景,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全部都是喝着外国的牛奶,接受西方的教育长大,甚至母语也并非方块字。直到女儿要一个人去美国读书,“陪女儿从美国加州西岸一路开车到德州,讲了四天三夜中国的好,没讲完,觉得这本书必须得写了。”

而这种心急的背后,也折射出姚任祥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传统文化式微的隐忧。“我特别讨厌那只扁平脸的猫,我也不能够理解Hello Kitty哪里美了,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冲击。”她的担忧是对的,近年来外国大片在国内屡屡斩获高票房,孩子们就是爱看《功夫熊猫》,爱看《花木兰》,可是熊猫和花木兰可以是中国的,电影里面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却已然不是中国原汁原味的东西了。

随着全球化的程度日趋加深,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也同时存在,她觉得,自己整理的,是那些具有普世适用价值的,存在于我们所有华人血液之中的,不应为现代人所忽视的精神内核。

但越整理,她自己也愈来愈觉得“老祖宗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所以资料越叠越高直到家里都摆不下,她也远赴千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去江苏拜托制作灯笼的老师傅做出童年记忆的元宵灯,去宜兰找印花布的花样还一定要晾晒在海边配一首原创的小诗《蓝阿蓝》,去香港只为问问镛记的老板“你们家的皮蛋怎么就可以蛋黄在正中间。

”“想想看,世界上应该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像我们一样,单单是米,就可以有那么多的做法,蒸、炊、炸,从主食到零食应有尽有。也就足够欣然快慰了。”

最后,忙不过来的姚太太只能麻烦逻辑感更强的姚先生帮帮忙,以季节的变迁,春夏秋冬各为一册,按照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新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分类,对我们娓娓道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美与真。

人,诗意地栖息

现在我们说到“小资”,说到“文艺”都已经不是什么鲜少听闻的字眼了;也并非没有人诟病过书中的图片是不是过于精致,人哪能如此小心翼翼地生活。姚任祥自己也说了,“哪能每天这么生活啊,我自己现在也很难都一一做到,只是对有某些需要的人群提供指导——按照我说的步骤做牛肉面,一定好吃!”

诗意的生活,也并非如此遥远。

可以像她一样,在家里开一畦菜园,让先生和她一起爱上有机蔬菜的味道;也可以是为了庆祝朋友升级当妈妈,设计一个多宝盒,每一格里面都是一份来自其他朋友的礼物,而多宝盒也一直被朋友放在居室内,小心珍藏;或者在一个微冷的冬季,一家老小一起去温泉悠哉悠哉地闲聊。

即便撇开其他的例子,光是“给自家的狗起名叫贾宝玉”的光荣事迹,也足以让我们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被经营得如此精致,如此近距离。研究研究食谱,捣鼓捣鼓气候常识,总觉得属于中国人的智慧故事可以一直讲下去,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味。这样一种精致生活的经历我们或许没有,但是这种经营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