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王良的理想》里的永康鼓词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电影<王良的理想>终于最后定稿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真不容易.民间老艺人童兆基用他那饱经沧桑的声音,咏叹唱诵着原生态的永康鼓词把电影推向了极致,优美而忧

     电影《王良的理想》终于最后定稿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真不容易。民间老艺人童兆基用他那饱经沧桑的声音,咏叹唱诵着原生态的永康鼓词把电影推向了极致,优美而忧伤,荡气回肠!

    电影里的唱词(举片头鼓词一例):“桃花云雨三月天,月里嫦娥爱少年。金榜题名招贵子,荣华富贵万万年”!

               (举片尾鼓词一例):“天上月亮有圆缺,池塘荷叶分高低,山上树木分长短,哪个十指一般齐,相公,奴嫁鸡来随鸡走,奴嫁狗来时随狗,嫁狐狸满山走,嫁丐头绕门口,相公坑边是根树,奴家把脚是丛藤,从来只有藤绕树,哪有树来绕奴藤,藤若死来树也亡。

苦矣,妻拆散来换个郎,生同罗帐死同坟,不愿解散两离分,奴嫁有情亦有义,永不改嫁去重婚”。

    鼓词,始于西周朝末期,兴盛于唐代。盖鼓词多出自乡村土秀才之手,俗极雅生。 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佐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

   永康鼓词,鲜为人知。当地俗称“唱古事”或“唱故事”。历史上的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且多为男性,是一种用来乞讨的谋生手段。永康之外,临近的缙云、东阳、磐安、武义一带的城乡也有流传。

永康鼓词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为一只盆鼓加一条腊尺。盆鼓又称“扁鼓”,形似北方书鼓所用的扁鼓,由6块高约5厘米的黄檀木拼接而成,相传最早是由六位官员每人捐赠一块乌金拼制而成,也代表了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的六部官员。

艺人表演时,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伴奏的需要,可以击打出千变万化的鼓点,作为故事说唱的烘托。腊尺又称“拍板”、“檀板”,属于击拍乐器,由两块红木板组成,又称“母子板”或“阴阳板”,艺人相传是由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赠。

演奏时,左手持板,两板敲击,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表演时,先击打几分钟的鼓板“闹台”,以吸引听众的注意,长篇节目演出之前,还要先唱四句“摊头”即开场白,然后转入正文。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白穿插在唱段间。说唱叙述的同时,也有摹拟代言,“跳入跳出”,十分灵活。唱腔属于板腔体式,基本曲调称为[鼓词调],根据表现不同情绪的需要,又演化出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等不同板式和[水平调]、[喜调]、[怒调]、[悲调]等功能化唱腔。

传统节目大多没有确定的曲本,全靠艺人根据基本提纲自我发挥。唱词虽有韵脚,但不太规则。传统节目有《天宝图》、《粉妆楼》、《六美图》、《九美图》和《十美图》等,主要表现的是家长里短和儿女情长。

过去永康鼓词的演出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关联,日常娱乐,红白喜事和求神祈福,永康鼓词艺人都会被邀请前去表演。乡村祠堂是主要的演出场所。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永康鼓词不仅是当地人主要的娱乐手段,而且是他们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进行道德教化的有效手段。   全国只有一个半县有鼓词,永康和武义(因古时武义原属永康管辖,算半个县)。

温州也有鼓词,已属另一个变种了。但官方目前基本随这一民间艺术自生自灭,现在已濒临消亡了。    永康籍电影导演高雄杰在1995年上研究生期间曾经在永康乡间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山远歌残》,该片为高雄杰自筹资金摄制,作为学生长片作品,《山远歌残》曾在诸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很多大奖。

《山远歌残》讲述的是永康市唐先镇横洋村民间鼓词盲艺人童兆基的生存状态和演艺人生。这部片子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国内只有北京电视台、浙江卫视、凤凰卫视播过。

    其实,高雄杰只是出于一种对永康鼓词的怀念和尊敬,自费拍摄的纪录片,但民间艺术的日渐消亡,民间盲艺人在经济大潮中的挣扎与苦度余生,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2009年10月,高雄杰在永康投资拍摄了电影《王良的理想》。

而真正让永康文化和永康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的,正是电影《王良的理想》。    目前电影已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并以荡气回肠的鼓词令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扼腕长叹。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