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智的儿子 “城市设计师”唐良智:“独立成市”与“小街区规制”的成都实践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武汉青年创业者和大学生还在因"创业市长"缺席颁奖典礼遗憾时,唐良智已经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开始了新征程.2014年12月末,任职武汉市长近4年的唐良智"空降"成都

当武汉青年创业者和大学生还在因“创业市长”缺席颁奖典礼遗憾时,唐良智已经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开始了新征程。

2014年12月末,任职武汉市长近4年的唐良智“空降”成都,担任代市长,并迅速开始了密集调研:不到一月的时间内,其调研足迹已遍及成都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

2015年1月23日上午,唐良智正式当选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这位履新不久的“城市设计师”,多次提出了他的“城市设计新理念”:“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制”等新词成为热门话题。

实际上,唐良智2011年在武汉市首次提出“独立成市”,并按此理念规划在当地兴建了6座新城。这一次,他将其实践于成都。

“‘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成都这种超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的困局。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1月14日,唐良智在调研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座谈时表示。

国际化、专业,且对问题毫不避讳,是唐良智在调研城市规划时给随行人员留下的印象。在外界看来,新市长的“城市设计新理念”,能够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加强其微循环,让“归零”再出发的成都,不断提升品质。

城市设计新理念

2014年12月27~28日,唐良智分别调研了彭州、邛崃,刚刚“空降”成都的他,在工作中度过了2014年最后一个周末。

从2011年以来,唐良智是武汉这座特大城市的市长。2014年,武汉GDP有望突破万亿元,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这也将成为唐良智留给武汉的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履新成都——中国西部的另一座特大中心城市,是唐良智的新征程。对他而言,成都早已不陌生。在出任武汉市长之后,唐良智也曾在多个场合谈及成都,后来也与成都有不少交集。

1月23日上午,唐良智当选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履新不到一月,唐良智的脚步已遍及成都的区县。“到任以来,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密集调研,就是为了尽快了解成都、融入成都,更好地为成都发展献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1月18日,唐良智在成都近郊的金堂、青白江等地调研时表示。

为了避免城市陷入摊大饼困局,唐良智也带给成都一些“城市设计新理念”,并在多个场合提出 “独立成市”与“小街区规制”两个新概念。

“‘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成都这种超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的困局。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1月14日,唐良智在调研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座谈时表示。

“特别是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形成自成体系的城市构架,合理分工各自区域内的交通、人口、功能和产业,在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同时,也使城市群实现合理经济规模,能够自然循环。”他说。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唐良智再次提到“坚持一流标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互联互通,强化重点区域改造,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优化规划、完善功能,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合理分工产业和功能。”

其实,自唐良智成为代市长以来,这个词语就已在他的密集调研中多次出现。据记者梳理,2015年1月初,在对双流县、郫县等地调研时,唐良智均提到,“要按照 ‘独立成市’的理念,新型卫星城的标准,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打造自成体系、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市长(唐良智)对城市规划有非常深,非常系统的考证。”对于新市长的城市设计新理念,曾陪同唐良智调研的市建委主任张樵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市长对规划很有研究,正运用国际视野在看这个城市的发展,思考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来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

“独立成市”,是唐良智把其在武汉的实践带到了成都。这个概念,他2011年在武汉市首次提出,并且按此理念规划在当地兴建了6座新城。如今在成都提出这一概念,意味着从去年规划建设七大卫星城市,到今年构建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成都城市规划理念的提升。

“独立成市”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释义,“独立成市”指的是“中小城市既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联系,但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

“独立成市”往往与完善城市功能与提升其品位品质相联系,而这正是成都、武汉等特大型城市发展至今不可忽略的一步挑战。实际上,拥有悠久历史的成都,城市体量很大,在过去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个以圈层结构为主的强中心城市,亟需周围的中小城市承接产业与人口。也因而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对卫星城的建设。

“如今,这些卫星城在规模、功能上都已完全摆脱了最初的‘卧城’概念,不仅分担了居住功能,还分担了产业制造,为产城融合打下一定基础。”西南交大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表示。与此同时,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界限却渐渐模糊。

“成都周边有很多县城,但这些地方与中心城市距离很近,甚至连成一片,在过去的发展中慢慢变得像中心城市的一个区。”成都市建委主任张樵告诉记者,“其结果就是中心城市负荷越来越大,出现交通拥堵、人口密度大、环境质量下降等‘大城市病’。”

在张樵看来,成都周边的卫星城更多还处于新城建设的 “2.0时代”,即“子母城”:子城还是依附于母城,并未形成自身的中心和文化、体育及商业等配套,社会功能依然不够完善。

“独立成市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这些城市里的人在独立的城市能满足生活需求,而不再是依附于中心城市。”他告诉记者,“只有使周围城市功能更强大、更独立,才能真正对中心城区实现疏解。”

另一方面,独立成市亦可以看作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底,成都经济工作会议披露了新一轮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将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 7个卫星城 6个区域中心城 10个小城市的城镇骨架。这“7个卫星城”指的就是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

“成都周围有大大小小一百余个城镇,如果完全连成片,那就是大城区;如果实现了独立成市,就是一个城市群。”张樵认为,这就是本质区别。

“城市(镇)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了避免发展后的调整难题,应在它生长之前就为其定位于将来要独立发展,城镇的各项功能随之逐渐完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毛其智教授指出。

被称作“白纸画图”的四川天府新区,无论是早期选址,还是制定总规划,都拒绝了“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思路,“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思路已体现在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小街区”让城市回归本我

靠什么实现独立成市?关键问题之一在于交通。

过去这些片区都把自己的交通与中心城区连接起来,但在多位规划专家看来,独立成市后,则更应采用与中心城市点对点的快速交通,而不应是网络连片的交通体系。“如果不改,周围的城市路网与中心城市路网完全连片,独立成市不太可能实现。”毛其智解释。

而谈及交通,另一个新名词跃然纸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唐良智提及“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所谓“小街区规制”,指的就是由中小街道分割围合、街区规模在50亩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在成都市政协委员朱锐看来,建设“小街区规制”更多的是归还道路的“社会属性”,城市发展至今,提出此概念亦是顺应了现实需求。

“街道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即交通、通路;其二是满足社交需要的社会属性。”朱锐指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更注重街道的自然属性,保其畅通而忽略了街道的社会属性。”在他看来,此次提出在50亩街区规模配备合适比例的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事实上,以前城市运行速度慢,管理能力弱,一座城处处是小街区。只是随着城市发展,道路开始分等级、出现车用道、交通灯间隔距离加大。我国在前苏联城市规划布局影响下,形成大网格城市。以北京为例,格网约为500米一个十字路口,相比之下,西方城市小格网仅隔100~200米,甚至更小。

“过去,政府比较注意机动车交通通畅,对原有城市的属性,也就是现在强调的‘以人为本’,对市民更有帮助的街道布局有所忽略。”毛其智直言。“而从发展数量到提升质量的过程中,道路格网和街道格局将不断加细加密城市的微循环。”

在他看来,合理的城市中心区交通,应是“分级分类,各自成网。既有便于机动交通的点对点的快速路,又有一些小格网,方便生活。”他解释道,“让路网快慢有序,该是地方服务性的道路,功能要明确,切忌混杂在一起。”

实际上,“小街区规制”还要打破过去城市里非常普遍的“单位制”。

“每个单位圈一个大院,小格网就形不成。”毛其智指出,交通系统的完善,除了道路快慢各自有序,另一方面就是城市要走向社会化,而不是高墙深院各自为政。”

实际上,小街区与现代大型小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开放而后者由围墙闭合。“成都的老城区几乎都是小街区。”张樵以著名的玉林小区为例,“这是一个开放的小区,并没有围合,里面配套齐全,出行方便,这就是典型的小街区。但成都还有更多大型封闭的小区,缺配套,出行距离长,生活相对不便。”

另一个区别体现在交通上。张樵指出,小街区有很多院落,周边都是道路,交通循环好;而往往大型小区仅有集中的几个出入口,容易造成拥堵,导致经常出现“进不去,出不来”的窘境。

“大型小区实质上是削弱了城市本身的功能,而小街区恰好可以使城市功能回归。”张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个城市应该有的环境是,出门步行15分钟各种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小街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