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下课 自主研发潮下的海归——赵福全访谈之一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今天的中国汽车界,如果说起谁是自主研发的领军人物,估计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名字:赵福全.一个朴实,敦厚,不说话时书生气十足;谈起话来妙趣横生,

    在今天的中国汽车界,如果说起谁是自主研发的领军人物,估计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名字:赵福全。一个朴实,敦厚,不说话时书生气十足;谈起话来妙趣横生,能把高深复杂的汽车研发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百姓都能听懂的人。

也许这个东北汉子看起来非常朴实,没法跟他所做的“壮举”联系起来,但千真万确的,就是这个人,缔造了一个汽车自主研发的新时代,结束了自主品牌“逆向开发”,被人诟病抄袭的不光彩时代;以一款A00级小熊猫赢得5星C-NCAP碰撞结果的优异成绩,结束了自主品牌质量差,不安全,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

从台州全体搬迁至杭州

赵福全得意地指着他用浙江中誉的厂房改建的技术中心办公楼说:“怎么样?以前这就是一个厂房,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改建成了技术中心的办公楼。”果然,宽敞的大厅,已经有模有样;大厅右边的会客厅,同时又是阅览室,不少客人正在这里或交流、或等待,还可以看书学习;大厅左边隔出来的是动力总成部的办公室,虽显拥挤但毫不零乱,工程师们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这改建成的研发中心,之前的确只是一个车间。赵福全带领下的吉利研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在此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原来的四层办公楼上面又加了一层,再把原来的车间加以重新规划布局,就这样变出了空间,塞下了一千多名研发人员。

隔了中间两个厂房,后面的一栋车间,则被改造成了食堂。食堂里窗明几净,桌椅摆放整齐。正是用餐时刻,大师傅们正在给人们分发食物。偌大的食堂里,顺着墙边有一排带滑道的餐车,托盘放在餐车上,由师傅们轻松地推到位,可以同时给许多人供餐,解决了拥挤的问题,很有效率。而且,操作间就设在食堂中间,由透明的玻璃隔离出来,“我们都是透明管理,所以,我从这儿一走,就一目了然。”

看得出赵福全非常得意。五一前后的大搬迁,也堪称壮举。一周时间,一千五百名研究人员,悉数进驻临江新院区。那岂不是浩浩荡荡?赵福全的秘书刘宗蘶博士说,我们是分部门分期分批地搬进来的,所以一点也不显得乱。看得出来,刘非常崇敬自己的领导,言谈之中,尊崇之情溢于言表。其实不止是刘秘书,到机场接我的司机翟师傅,也是对赵福全,对研究院赞不绝口。

2005年初相识

初识赵福全是早在他刚回国的时候,2005年上海车展期间。当时我正在关注汽车业海归的有关问题,有一次当我跟报社的总编一起参加一个论坛时,正遇上赵福全在讲演,侃侃而谈、妙语如珠的同时,明显地流露出对自主品牌的担心以及“舍我其谁”的气度。

当他讲完后回到他的座位上时,我和总编相视一笑,过去跟他交换名片。当时因为考虑到有诸多问题要向他请教,还特意让他写了手机号和私人邮箱。他很谦和地答应了,拿过名片就写。笔迹很是清晰有力,所谓“笔笔有中锋”,如果说字如其人,那么,这手方方正正、骨架硬朗的好字也算是恰如其分了。

之后,就是不断地采访,沟通,交流。考虑到这些稿子有汽车研发方面很专业的东西,为了准确表达,也为了不误导读者,每次都把写好的稿子,给赵过目。他也真不含糊,毫不客气地一字一句看过,修改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但如果涉及到观点方面,他倒是很认真地征求我的意见。

坦率地说:赵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率真的人。这一点无论是在华晨时,还是在吉利时,都未曾改变。如果说以前是在国外,一切都按欧美人的游戏规则因为比较简单率真的话,那么,在经历了华晨的变故之后,他还依然故我地直率,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

发布会再次相遇

他在华晨时,我有过几次去采访他。有两次是因为例行的新闻发布,有一次是借长春汽车博览会之机,顺便去沈阳采访他。自从他离开华晨后,就失去了联系。当然,我知道他去了吉利,“你们做记者的,要找一个人还不简单?”正如他说的那样。但是,既然他没有主动联系我,就说明有些问题他那时还不想谈及。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了下来,一直没有再联系。

但,并不因此而说明我不关注他。坦率地说,就算不为曾经的几次采访,就算不顾见面也有三分情的古训,也因为一直关注自主品牌而关注他。因为,他当之无愧地,属于自主品牌研发的领军人物。关注他,就关注了自主品牌的研发,就会知道了当下自主品牌的进程。

直到去年冬天,吉利发布熊猫五星碰撞技术解析会。在开始前几分钟,赵福全站在大厅里正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远远地看到我,他明显地抬了一下眉头,相视一笑。在他结束相关的访问后,大步流星朝我走过来:“孙晓红,你都把我给忘记了吧?”“哪里哪里,是你位高权重,没有时间联络我了。

”“你们做记者的,想找一个人还不简单?”“也不简单,你手机号换了,信箱也关闭了,打电话到你吉利办公室,说你出国了。哪天回来?就是不知道嘛。”

山不转水转,还是碰上了。而且,这个人几乎就没有什么改变,四年多的时光,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印记。不能不感叹: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也是年轻的。

爱汽车爱到深处

跟几年前一模一样,说起他的汽车,他的研发,就眉飞色舞,平时很朴实无华的一个人,此时骤然间变得生动起来。如果说可以用花儿形容一个女人的话,那么此时说起他的汽车研发的赵福全,就只能用帅字来形容。

说实话,那天在食堂吃饭时,我大汗淋漓,不停地擦汗,下午跟研究院几位部长做访谈时,几度汗湿衣衫。为什么?因为刚翻修好的办公室的食堂,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没有。打开窗,外面是阵阵的打桩机嗵嗵的响声——研究院地处大江东开发区,外面到处是工地,一片繁忙景像。

赵福全说:我就是喜欢汽车。我想赵福全在国外的生活环境一定比这儿好得多,但是,他是如此地兴致勃勃,因为回国使他有机会带领着中国人研发自己的汽车,对于汽车是唯一爱好的他,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他是个幸福的人,因为爱好正好是他从事的工作。

他说,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打牌。似乎除了工作,就没有别的。5月25日下午,我采访几个部长完毕已是七点多了,可是整栋大楼仍有不少人在工作着,大家还在各忙各的。一问才知道:不提倡加班,但是手上如果有没做完的事,谁也不会丢下就走。

因为大家都觉得,能跟着赵总做事情、学东西,很幸运。下楼时,正遇到赵福全和他的副院长穿着运动球衣下楼,他们要举行每周一次的院长跟员工的蓝球赛。问他们吃饭没有?当然是没有,不过,已经吃了一点饼干了,赵福全说。

成功的将帅,总是很快地让整个团队学到自己的优点。

关注自主品牌就不能不关注赵福全

2004年赵福全回国时,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刚刚脱离草莽时代。多数自主品牌仍旧处于“逆向开发”阶段,也就是买来国外品牌的一款汽车,拆开来,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测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某些地方。说直接点,就是没有自己的正向研发能力,就是抄袭。

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过了2003年井喷,虽然人们的需求还是非常强旺,但是,人们也开始重视汽车的品牌和外形以及技术含量的要求了。人们开始要求自主品牌有自己的创意和设计,但是,似乎是太高的要求,不要说自主品牌,就是合资企业,由于中方没有设计的权力,设计人员也鲜有机会接触技术,接触设计。

一方面是市场要求自主品牌有自己的设计,一方面却是设计人员、研发经验的短缺,这时候,人们只有寄希望于在国外汽车公司供职的华人能够回国,也就是所谓的海归。于是,赵福全,许敏等等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钱,成为人们的希望所在。

当时主动接触赵福全,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而赵福全也的确没有让人们失望。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汽车的希望,看到了中国汽车设计的希望。尽管他当时去的是华晨这个多灾多难的企业,但是,谁也不可否认,他为华晨带出了一只完整有能力的设计研发团队,构建了整车平台,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尊驰,骏捷,酷宝,乃至后来的骏捷FRV,这些都是出自赵福全之手。

之后他去了吉利,从英国锰铜,到澳大利亚DSI,再到沃尔沃,在吉利一系列对外收购中,都有赵福全这位在美日欧工作学习近二十年的“大海归”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吉利由于他的加盟,变成了“技术吉利”,战略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在采访中知道,几家国内大型汽车公司,为了搞自己的自主品牌,数次派人跑到临海,就在吉利研究院附近的酒店住下,目的就是要挖吉利研究院的人才。吉利研究院的关键人物大都收到了他们的信函。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吉利的研发水平,已经到了让业界别的企业惦记的程度了。

可以说,现在的吉利,代表着自主品牌研发的最高境界。了解了吉利研发设计,就了解了中国自主品牌研发设计的整体水平。

但是赵福全却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他说:“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回国是因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到了搞自主研发的阶段。并不是我回国之后,中国才开始自主研发,而是中国需要并且正在进行自主研发,才有我的归国加盟!”

同样的话还有:是李书福的认人识才,是李书福需要我赵福全了,是吉利发展到了这个时候,需要我赵福全来加盟了,而不是我赵福全改变了吉利。我只是为吉利的发展做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做的一点贡献。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知道得越多便越是难以下笔,难以说清。但是通过他周围的人的言行,似乎更能反映出一些真实。于是,我要求采访他的部下。而跟他的几个部下经过一下午的交谈,确实掌握了更多材料。赵福全的形象,对于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汽车研发过程,以及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研发的水平,都一下子变得具体而丰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