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谈读书 读书会:杨立华、朱良志谈中国哲学旨趣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问:我想问一下杨老师,西方哲学有一个基础就是关于认识论的基础,对于中国哲学以及像宋明理学,是怎么关注认识论这个问题的?杨立华:一般性地讲西方哲学是认识论为基础

提问:我想问一下杨老师,西方哲学有一个基础就是关于认识论的基础,对于中国哲学以及像宋明理学,是怎么关注认识论这个问题的?

杨立华:一般性地讲西方哲学是认识论为基础的,这个恐怕有问题。其实,我们今天在谈比较宏观问题的时候,确实我们稍带慎重一点,但是要说近现代以来的思想里面,它更重要的基础,特别是过去一百多年的哲学把认识论放在第一位,这个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个地方我觉得你问得其实非常关键,其实中国哲学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中西方真的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认知世界的可能性问题,在中国哲学里没有构成问题,或者说主流的中国哲学里没有构成问题,即使是庄子式的,你若真把庄子读成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话,那就失去了庄子真正要探讨的很多东西。

回到这个地方来,就像中国解释学,我的恩师汤一介先生一直在说中国解释学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课题答辩的时候,有老师问我,中国解释学跟西方解释学有最根本的区别,你觉得是什么?当时我的回答非常清楚,我说,西方解释学解释是否可能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但是在中国注释的传统里,这个不构成根本性的问题,即人们认为我通过文本了解作者的心智,这是可以的,虽然我们也有“言不尽意”的讲法,但是,你要知道“言不尽意”在所有地方只是哲学家在入手哲学的时候所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读《老子》很多人上来就盯着这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耽误了他一辈子。你得往下看,他要真相信这两句话,他后面五千多字都不用写了,他当然是知道这个语言的限制,但要突破语言的限制,他要去努力,所以他还是要道说的,所以在这种问题上区别是很大的。

当然认识论的问题不是说在中国哲学里就没有涉及到,但不是根基性的问题。这跟我刚才讲的主体性问题是一样的,在中国哲学看来,有没有一个主体认识世界,这个世界都在那儿,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态度。

气本论和理本论都是这个态度。这一点,只有从唯识出发的哲学不这么看,它认为这个世界无始无终永恒变化,一直都是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