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熙修三姐妹 新闻"四大名旦"彭德怀妻妹浦熙修的最后岁月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浦熙修摘去右派帽子后,离开了<文汇报>.从1960年到1965年的6年里,浦熙修一直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她最初主编<文史资料选辑>,先后担任文教组长.

浦熙修摘去右派帽子后,离开了《文汇报》。从1960年到1965年的6年里,浦熙修一直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她最初主编《文史资料选辑》,先后担任文教组长、副组长。她说:“新闻记者当不成,当了旧闻记者。”这以后,“硬气”的浦熙修变得不愿多见人,话不多,活动圈子也小,甚至在政协开会,见到周总理也躲着走。

这期间,浦熙修读的书和思考的问题都很多。据她女儿袁冬林说,她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并反复阅读《实践论》、《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为写好文化史,她阅读了《史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书;为了掌握收集材料的办法,她阅读了《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书信集》。浦熙修觉得鲁迅的杂文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为此还阅读了《鲁迅全集》,其他书如《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一些人物的传记也在她的阅读范围之内。之后,她终于悟出:“当时自己是一个新闻记者,东跑西跑,混在政治漩涡中,却不懂得政治。”

身处逆境,执着追求自己的信仰

解放前,浦熙修曾经多次提出入党要求。解放之后她也提过入党的事情,得到的答复是:五年之后再说吧。入党不成,浦熙修的内心感到很压抑,政治上感到非常失落。

从浦熙修留下的日记可以看到她当时的思想脉络:1962年10月28日(星期日):“许久以来——一年、二年、三年,或者说从反右以来吧,在心中有个想法,这个想法在最近半个月又比较明朗起来,今天更增强了一些。”接着又写了三次看范长江的情况:“第一次(1952年或1954年)曾经和他谈到入党的问题,他告诉我五年后再说吧,那是为了罗的问题;第二次仅谈《文汇报》复刊问题,是钦(钦本立)约好,而我随去的;这次(第三次)我是为了文教史料组稿问题,而向他请教关于科学界人士撰写史料的问题,然后谈到我最近的心情,但我没有谈到我还有入党的打算,而只谈我以后如何把工作做好的问题。

”“沈大姐(沈兹九)鼓励我申请入党,今天长江同志的话使我觉得必须要照此做去。

我最近必须要找个机会提出来。”浦熙修曾在青岛学仰泳,她记下了那时的心情(1964年8月8日,星期六):“仰卧海上,天是无限的宽阔,与过去只能在沙上睡睡又是一个意境了。如果能自由仰伏,那又不知要如何舒适了。

我这一叶之身,遨游于广阔的天地之间,享尽自然所赋予的美妙了。在整个社会之间,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掌握了唯物辩证法,那就也享受到这种美妙了。在这个伟大的社会中,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生命虽然是有限的,服务也就是无限的了。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永葆美妙的青春,我愿意在今后一二十年中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有幸生在毛泽东时代,我愿意永远追随许多先进的马列主义战士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被划为右派后还会想入党?有人说,这是“愚忠”,但这不正说明那一代人对终生所追求的理想的执著吗?“文革”中,浦熙修在劫难逃,再次受到批判,亲人被迫离开身边,一个人住院,却又得不到治疗。1970年,浦熙修在北京孤独去世。(聂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