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适资料简介

2017-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内容是什么<文学改良诌议>是由胡适所创作的一篇文章,也是倡导文学革命的首篇文章,对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内容是什么

《文学改良诌议》是由胡适所创作的一篇文章,也是倡导文学革命的首篇文章,对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吧。

胡适图片

胡适一直是白话诗的领导者,他倡导白话文,希望以简洁的白话文来取代繁复的文言文,使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成为一种趋势。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诌议》被发表于《新青年》之上。之后,陈独秀和鲁迅相继发表文章对其进行声援,使中国现代文学得以起步。

胡适认为,进行文学改良必须从以下八方面入手:其一:言之有物。此“物”一指情感,二指思想。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文学只是一句木偶而已。思想不依靠文学而存在,但文学只有拥有了思想才会显得珍贵。

其二:不摹仿古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当今的中国,因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不必模仿先人之学。胡适总是觉得,当代的文学能够与世界之最的文学比较,而毫无愧色地只有白话小说。因为它不会模仿古人。

其三:讲求文法。也就是说,当今的文学要讲求文法结构,使其条理通顺。

其四:不作无病之呻吟。当今的少年心态比较悲观,常常对着落日就想到了老年之时,对着落叶就想到凋零之萧瑟,这是不可以的。

其五:剔除滥调套语。如今,有些所谓的诗人,只是套用一些常用的语句,用一些陈词滥调来进行所谓的创作。这些人的诗文并不能称之为诗文。

其六:不用典。用典的缺点在于使其失去了本来了原意,有反客为主的嫌疑。

其七:不讲对仗。不能对诗文进行限制,否则可能会使诗文显得刻意和不自然。

其八:不避俗语俗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进行创作,使之能在百姓之中流传。

以上就是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的现代文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适资料简介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像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在胡适接受早期的西方教育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又受到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1915年,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且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是杜威的哲学。回国后,先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兼校长,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胡适是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的一生功成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爱戴。胡适逝世后,他的墓志铭由著名学者毛子水提笔,金石家王壮也为胡适书写。2010年,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抵达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胡适的故居参观,还去胡适墓园哀悼和前去观看胡适铜像。从这些可以看出胡适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显著的,大家对于胡适是非常尊重的。

民国著名学者鲁迅与胡适关系

鲁迅与胡适两人本是没有比较性的,但是胡适与鲁迅在中国的位置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中国道路,对此还影响到我们今天。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胡适照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毕业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为看到日本人残杀国人,觉得必须从文化上来医治民族的病,于是弃医从文,坚决的走上了从文道路。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其主将的一员。享年56岁。

胡适,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家。胡适兴趣广泛,他还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教育学、考据学等多种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因为积极倡导文学改革,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鲁迅与胡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从学术理论上看,鲁迅能从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善自己,让自己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改革比社会改革更重要。但胡适还是坚信自己,他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只要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就自然会改变。而鲁迅注重启蒙思想,但同时也不轻视社会改革,他认为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事情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人也要随事情的变化不断进步。而胡适只注重启蒙思想,丢了社会改革,胡适往往从理论上出发,坚持启蒙主义。虽然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胡适所写的终身大事一书

胡适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青年和学者,他受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很大,因此才会有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八股文的号召和思想,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体现胡适开明进步思想的言论和著作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本叫终身大事胡适,胡适写的剧本。

胡适照片

这个剧本是胡适在青年时期留学美国的时候,应邀写的一个剧本,原本是要在一次宴会上进行表演的,结果因为找不到女演员而只能作罢。后来他的朋友拿去给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进行了发表。这个剧本是这样的:一起留学归来的田女士和陈先生互相爱慕,两人便准备结婚,于是田女士的母亲到寺庙里向泥菩萨询问两人是否般配,之后又让算命先生算了一下两人的生辰八字。结果泥菩萨和算命先生都显示两人八字不合,即使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田女士的母亲自然是强烈反对两人结婚,于是伤心不已的田女士只能向一直反对封建迷信的父亲求助。田父知道之后,自然是痛斥了田母的迷信行为,但是田父却仍然不同意田女士和陈先生结婚,因为田父拿出家谱说田姓和陈姓原本是一家,一家人自然是不能结婚的。剧本的结局以田女士和陈先生私奔结束。

从这个剧本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胡适对于封建迷信的强烈反对和批判,剧本的结局或许也表明了胡适对于反抗封建迷信的决心有多大。胡适《终身大事》这个剧本应该是开创了中国反封建剧本的先河了。

黄侃与胡适之间有何纠葛

黄侃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是著名思想家章太炎的门下弟子。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由于黄侃对语言文字很有研究,胡适又是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发表的白话诗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这两人之间,注定是要有一段故事的。

黄侃照片

胡适一生中共获得了三十多个荣誉博士,在现代史上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但是有一个却一直孜孜不倦的骂着胡适,几乎没有一刻停歇过,这个人就是今天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黄侃。“五四运动”的前后,胡适一直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其中尤以提倡白话文为主要目的。但是“狂士”黄侃却竭力反对这个事情。

胡适和黄侃都在北京大学任职,每次黄侃见到胡适的时候,都要趁机嘲讽、奚落一番。一次,黄侃叫住了胡适,说胡适一直努力的推行白话文,并不是出自真心。胡适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认为,黄侃就说:“如果你是真的身体力行的推行白话文的话,那你就不应该叫胡适,而是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这句话,摆明了就是嘲讽胡适,不过也确实让人无言以对。

还有一次黄侃在上课时,也曾当着学生的面嘲讽胡适推行的白话文。他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少浪费一些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里人发电报通知胡适。用文言文四个字就可以搞定“妻丧速归”,可是用白话文就要11个字“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电报费就贵两倍左右。像以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总之黄侃一生都在反对胡适推行白话文。

胡适与周汝昌之间有什么关系

周汝昌是当代有名的“红学泰斗”,在古典文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很有研究。那么,周汝昌与胡适,又是怎样相识,从而接下了这样的一段红学之缘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胡适图片

其实,周汝昌在投身于红学研究之前,在诗词、戏曲等方面已经颇有成就。周汝昌与红学结缘源于幼时母亲对《红楼梦》的讲解,而使周汝昌真正投身于红学的人却是胡适。

周汝昌的兄长也一直致力于对红学的研究,后来他发现了胡适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就让周汝昌前去查证。周汝昌查遍了整个图书馆,发现了那首诗,并以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当胡适看到周汝昌的这篇文章后,便立即给周汝昌去了一封信。此后,胡适与周汝昌开始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讨论红学,而周汝昌与胡适也因此结下了缘分。

之后,周汝昌为了新作特意去拜访了胡适,胡适特地将自己珍藏的的孤本借给了周汝昌。因此,对胡适的慷慨与平易近人,周汝昌常常敬佩不已,并感叹于胡适对自己的爱护,言语间常有感激之意。

胡适与周汝昌往来的书信共有7封,除了不慎遗失的一封外,其余的书信也都已经被公之于众。而他们俩因《红楼梦》而展开的讨论,也成为了红学史上的一桩美谈。

在胡适去世四十三年后,周汝昌出版了一部关于他和胡适的一本书,书中记叙的都是关于他们俩人对《红楼梦》的探讨,也指明了胡适对此做出的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