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徐立平简历 徐立平:历经二十六年锻造出来的大国工匠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颁奖词。

徐立平,男,1968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

四月的一天,徐立平安静地坐在车间办公室里。身后的墙上是“刀锋”和“匠心”四个大字,以及“刀刀保精细,丝丝系安全;抬望航天梦,俯刻匠人心”四句话。对于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几句话是要求,是写照,更是梦想。徐立平的家庭是一个航天之家,和很多三线家庭一样,全家11口人除了3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外,都是航天人。

1987年参加工作时,徐立平在母亲温荣书的建议下,选择了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发动机药面整形车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装备的心脏,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火药整形在全世界也一直是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

母亲比任何人都知道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但她却说:“我刚工作的时候有同事整个手指都烧掉了,都愿意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我想他们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就这样,徐立平开始了自己近30年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

“整形”就是对火箭发动机里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的修理。上世纪末,航天四院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脱粘,为确保研制进度,彻底查明原因,同时减少数百万元的损失,四院专家组在反复论证后作出艰难决定:就地挖药,查探修复!当时还不足21岁的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了挖药突击队。

且不说操作本身的高危险让人产生强烈的紧张感,狭小的仅容一名操作人员半躺半跪的操作空间、机内推进剂散发出的毒性刺鼻气味等一系列困难,无不是对每一名突击队员身心的严峻挑战,高度紧张和缺氧使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干10多分钟,徐立平总是坚持着多干5、6分钟才出来,每次最多只能挖4至5克推进剂……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坚守中,徐立平和他的队友们用超出常人的勇气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千克推进剂,发动机修补后试车成功!

徐立平在工作间隙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聊天,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当前一些时尚话题。工作近30年,徐立平一直坚持在一线,他说工作虽然危险,但总得有人去干。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在201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一部分导弹发动机火药就是徐立平亲手雕刻的。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工作要求0.5毫米或0.2毫米,我们这一刀铲下去,铲不到要求的厚度的话,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徐立平说。要做到心手合一并不容易,只能通过用心苦练。

如今,徐立平已经练就了仅用手摸一下就能雕刻出符合设计要求药面的绝活,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徐立平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绝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徐立平的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徐立平的母亲几地辗转,最终来到了秦岭大山深处。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尽管深知雕刻火药的危险,母亲还是建议他选择到自己工作过的车间。

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研制进度,同时为不可逆的发动机装药探索补救方式,专家组决定,首次探索就地挖药。整形师要钻进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

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胆量加入了挖药突击队,历经了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发动机故障成功排除。但长时间在密闭空间里接触火药,火药的毒性发作使徐立平的双腿失去知觉,经大强度的物理训练才逐渐恢复。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7416厂远离西安市区,安静却也偏僻。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厂房里都难熬。工作的时候必须敞开“生命通道”的大门,夏天还能靠电扇,但对毒力极强的蚊子毫无办法,“闻了火药的蚊子战斗力就是强。”徐立平苦笑着,冬天更是没办法,长时间一个姿势会让冻僵的双手麻木,只能放在暖气上烤烤再重新拿起刀具。

“我总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当时的情况下大家能跟我一起去工作,有时候在操作间一呆就是四五个月,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 徐立平说。虽然在当时研究院还没有将企业文化梳理出来,但当时每一个军工企业的职工体现出来的为国奉献、团结勇敢的精神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认识技艺,掌握技艺,崇尚技艺,敬畏技艺,徐立平身上表现出一种彻底而又纯粹的工匠追求和工匠精神,静默无言,岗位平凡,深藏报国雄心;毫厘之间,精工细琢,追寻造物极致。因一念执着,而报之一生的坚守,在一切一削间雕刻国之利器,在一点一滴中支撑民族脊梁。

此外,在央视网等媒体上,广大网友也为徐立平的事迹而动容,纷纷表达了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敬佩及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美好祝愿。很多人留言表示,虽然像徐立平这样身处“神秘”岗位的航天人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航天人潜心做事、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更加感人的力量,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极为宝贵的正面能量。

近30年来,徐立平就是这样严格要求着自己,兢兢业业,与最危险的火药为伴,抬望航天梦,俯刻匠人心。“总理不是也说吗,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其实没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徐立平谦逊地说。

徐立平说,再危险的岗位都要有人去干,每一次看到神州飞船上天、嫦娥上天,杀手锏的武器走过天安门广场,心中就充满自豪感。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也说:“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国何有家?”

现在,徐立平带领工作班组,他也继承了老工人师傅们的工匠精神。在他们的办公室墙上,写着“制度、创新、成长成才、和谐。”徐立平说,他们不断强调制度,每周都会开会上课讲解安全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保障工作的安全,这既是对工人自身的安全负责,同时也是节约国家资源,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在徐立平班组的休息室里,木架上摆满了他们的工具,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这些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工具看起来简单,但在关键产品的应用上,常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够花费更少的人力财力成本做出更加精致的产品,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2015年度央视举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徐立平当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提及这件事情的时候,徐立平坦言,这个荣誉使他压力很大,面对新来的工人,他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就像以前的老师傅照顾我一样,我也得在各个方面照顾新的工人,让他们能够顺利成长成才,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近年来,随着技术革新的进步,先进的数控整形技术逐步进入药面整形工序的视野。2005年已经是整形组组长的徐立平,全力以赴投入到工厂首台整形机的安装、调试和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整形机的安全装置进行研究,他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完善了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并自学了整形机操作控制知识,承担起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填补了行业空白。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徐立平勤思考、善总结,撰写的论文、QC报告等多次在院厂获奖;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编写了《整形机培训教材》等多份材料。由他培养的七名徒弟中,两人已分别担任重点班组长,两名成为国家级技师,其他均为班组生产骨干。

徐立平说,他所在的航天四院的“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理念让他感到自豪,他由此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航天工业快速发展,我们工人也要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给了我们一个发展的平台,只要每个人愿意努力,都能看到无限的希望。”他说,作为一名军工企业的员工,企业最大的文化就是奉献,用自己细心的工作和优质的产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