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张爱玲讲座 文学院“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系列讲座开讲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5日晚,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系列讲座之首场"张爱玲的父亲母亲"在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举行.许子东教授系列讲座由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

11月5日晚,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系列讲座之首场“张爱玲的父亲母亲”在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举行。许子东教授系列讲座由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办、文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本场讲座由文学院孙郁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许子东教授从介绍和分析具象化的张爱玲父母出发,阐释父母亲的影响之于张爱玲作品的原型意义,以及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象征意义。

之后,他讲述了系列讲座的主题为何选择张爱玲,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其一,与张爱玲蜚声海外相比,内地读者更多把张爱玲视为小资文化符号与大众消费品,主流学界对她也缺乏重视,大部分一流学者并不研究张爱玲。

其二,如黄子平所说,张爱玲是一个文学史上无法安放的作家。因此,探讨张爱玲也是“重写文学史”的突破口。其三,张爱玲是第一个无视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间界限的作家,她以其自身努力完成了对这一界限的跨越、调解和再定义。

张爱玲的显赫家世众所周知,许子东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和祖母李鸿章之女李菊藕的生平。之后,围绕着张爱玲自述幼年经历的《私语》一文,他重点探讨了张爱玲父母的性格及其不同教育方式对张爱玲造成的影响。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封建传统和五四现代),他们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的生活,也以原型的方式为张爱玲提供了日后创作中的核心主题——男人与女人的爱情战争。而其中最具悖论性的问题是,为什么张爱玲对一个虐待她的坏父亲更为宽容和眷恋,而对一个有心帮助她的母亲却百般挑剔甚至仇恨?许子东教授在四个层次上作出解答。

第一,张爱玲有恋父情结,但证据不足,无以为凭。第二,这代表了张爱玲在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之间的犹豫。法语和钢琴所象征的母亲的现代文明价值观未必高于《红楼梦》和鸦片所象征的父亲的传统价值观。张爱玲的选择或许就体现在其对父母具象化的感情倾向中,这也意味着她对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反省。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中更多表现的是“所有女人都是同行”的竞争(性竞争)关系,她甚至把母亲也当作一个女人,从而把这种竞争关系提到母女关系这一层面。

从而显现出对男性形象往往表现出宽容和谅解,对女性则挑剔而苛刻。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作家的父亲往往早逝,如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而母亲都成为了他们的启蒙老师和心灵的维系。

因此,在他们看起来打倒一切枷锁的反传统姿态背后,都有一条精神世界的退路,一个可以提供慰藉的家。这条退路在具象上的表现就是母亲。而张爱玲的问题就在于,父亲和母亲都不是可以给她提供精神慰藉的家园。

演讲结束之后,许子东教授与在座师生交流互动。在接下来的四场讲座中,他将分别讲述“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一个在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