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辛亥革命 [讲坛]重温百年辛亥革命 许纪霖:新政是革命温床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博导许纪霖教授做客华东交通大学第274期孔目湖讲坛.摄影/实习记者朱书杰"新政"是把双刃剑 改革失败

5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博导许纪霖教授做客华东交通大学第274期孔目湖讲坛。摄影/实习记者朱书杰

"新政"是把双刃剑 改革失败将引发革命

1901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危机四伏。慈禧太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在西安发布了"变法"上谕,开始推行"新政"。"新政"一出台,百姓就处于受压迫的境地。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税收一直增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百姓实则为‘新政’的牺牲品。"许纪霖指出,由于"新政"过于扰民,人民对此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从而加深了动荡和不平等,为革命埋下了种子。

"新政"改革了经济,废除了科举,却没有改革中国落后的制度,可谓"治标不治本"。"‘新政’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改革。"许纪霖认为,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改革会改善社会现状,替代革命,但如果改革失败了,则会引发革命。

随着"新政"的实施,朝廷与人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繁重的苛捐杂税致使民怨四起,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在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

三股力量迅速崛起 成为革命导火索

许纪霖说,"新政"的实施使社会上三股力量迅速崛起,它们分别是:体制外的民间力量,士大夫以及朝廷内部的北洋实力派。他认为,这三股力量就是最终引发革命的导火索。

第一股力量是体制外的民间力量。许纪霖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间组织,他们都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定革命就是真理,‘新政’兴起后,原本势力薄弱的民间力量迅速壮大。"

第二股力量是体制边缘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晚清的突破是从地方开始的。"许纪霖提到,原本传统士大夫的势力是受到打压的,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得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地方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

1904年以后,如日中天的士大夫要求参与政治,向清廷提出要立宪、开国会等要求。1908年,清政府确立了九年立宪的期限,"立宪派"认为应缩短时间,但是清廷一再敷衍甚至严厉压制,激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于是,"立宪派"最终投入到革命的浩荡洪流中。"

第三股力量是体制核心的北洋实力派。为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结果壮大了自身的军事力量。由于晚清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拥有核心军队势力的北洋军的力量就逐日增加。

革命落下后遗症 重视权力却忽视立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胜利,但革命成功后,三大力量都不断地在为扩充自身的权力,开展明争暗斗。一方面,国民党为了继续扩大自己权力,起草了《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削弱袁世凯的势力,另一方面,袁世凯也在不断地打压国民党,同时,士大夫精英所组成的进步党也企图谋取更多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因为国民党人太迷信武力,太相信权力,致使‘二次革命’失败,元气大伤。"许纪霖表示,如果国民党当时能能够放弃武力,主张立宪,结果将会不同。国民党元气大伤后,袁世凯借机解散了国会。他说:"在进步党与国民党的争夺中,袁世凯坐收渔翁之利,但是立宪依旧被忽视,辛亥革命注定遗患重重。"

辛亥革命已成历史,许纪霖从历史中为现代人总结了教训:第一,一个国家的改革必须要彻底。第二,革命之后不能先着眼权力,应该注重立宪。他说:"只有从历史中总结教训,今天的人才能在改革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