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的弃妇 一代“诗怪”汉语差 李金发如何成诗坛一派的鼻祖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金发一生只写了短短两三年白话诗,却因此成了"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直启戴望舒等人,乃至后来的朦胧诗派.李金发的诗以怪闻名,胡适曾说,李金发的诗是"笨

李金发一生只写了短短两三年白话诗,却因此成了“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直启戴望舒等人,乃至后来的朦胧诗派。

李金发的诗以怪闻名,胡适曾说,李金发的诗是“笨谜”,苏雪林则毫不客气地说:“我读不懂那些诗,犹之乎我读不懂巫婆的蛊词,道士的咒语,盗匪的切口。”

李金发晚年提到年轻时的诗作,也说:“那是弱冠时的文字游戏。”并称:“不忍读下去,因为又是丈二和尚!”

然而,在诗坛上,李金发却两度暴红,一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白话诗坛,二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诗坛,无数年轻诗人追捧李金发,目之为诗坛领袖。

“诗怪”李金发究竟有何魅力,令人这么着迷?

李金发生于1900年,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

李家祖籍福建宁化,到李金发时,迁入广东梅县已7代。李金发父亲李焕章在英属毛里求斯岛经营“糖房店”而富,回乡购田并建了私宅“承德第”。

李焕章娶夏氏、朱氏为妻,生五子八女,李金发在兄弟中行四。李焕章教子极严,李金发兄弟每日晨起,必先将承德第打扫干净才能上学,农忙时还要干农活,平时只以粥和杂粮为主食,每十日或八日才能略尝油荤。

李金发幼年多病,加上父亲不许孩子嬉笑、大声吵闹、吹口哨等,故李金发感叹“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

李金发读完小学后,父亲病逝。而初中毕业时,因当地闹学潮,李金发连文凭都没拿到,便退学回家。1918年初,李金发只身奔赴香港求学,曾就读圣约瑟中学。这年底,在母亲包办下,与朱亚凤结婚。

朱亚凤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因与李金发生母朱氏同族,自幼被李家收养为童养媳。

李朱二人青梅竹马,李金发后来曾写诗:“我们拉手疾跳着/践过浅草与溪流/耳语我不可信之忠告。”表达了彼此的情谊。

1919年夏,李金发到上海,准备报考复旦大学,恰赶上留法热潮,遂与李隆郅(即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林风眠等同船赴法。多年后,他回忆说:“李外表平庸,说话口沫横飞;王是贵州人,一口四川口音,衣服不整,但态度沉静。”

初到法国,因无钱买大衣,为了去澡堂洗澡,李金发等只好轮流穿一位黄姓同学的旧大衣上街。

补习法语期间,一天李金发和同学去森林玩,随手在树上刻了一个“L”,同学都说刻得漂亮,有雕刻天分,李金发因此决定去学雕塑。

李金发是“肯下死功夫”的人,他说“那时我的生活真简单,一天两餐,花六毛钱,早餐也不常食”,“没有女朋友,没有中外诸色人的交际,没有人保护,没有人指导,全是自己死用功,自己摸索”。

1922年,他为同在法国学习的同乡林风眠、刘既漂各做了一个头像,竟被选入巴黎春季展览会,这是中国人的作品首次参展,引起轰动。但也正是在这一年,朱亚凤因患病,自觉无法忍受痛苦,竟喝“大茶药”自杀。

由于精神苦闷,李金发开始写诗,主动师法波特莱尔、魏尔伦,并以笔名示人。李金发自觉原名俗不可耐,称曾梦见白衣金发美女自天而降,认为自己得到了她的护佑。

1923年2月,李金发将自己的首部诗集《微雨》寄给了正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周作人,得到了周作人的激赏。

周作人喜欢李金发,源于误读,因他对新诗一直不满,认为“一切作品都象一个玻璃球,晶莹剔透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一种余香与回味”,周作人对法国“象征主义”了解不多,认为象征只是一种写法,他自己1919年写的《小河》,自称也是受了波德莱尔的影响,故出手怪异的李金发让周作人极为欣喜,赞为“国内所无,别开生面”。

由于法国物价高,当时中国留学生常去德国消费,在德国,李金发结识了德国18岁女孩屐妲,她的父亲是画家,已去世数年。两人感情迅速升温,1924年初结婚,据旁观者说,“他(指李金发)的人生观忽然改变了,遇事持乐观,爱物质的享受,衣冠楚楚,由唯丑一变而为唯美”。

结婚前,李金发全靠远在毛里求斯的大哥在经济上支持,婚后只好另谋生计,恰好刘海粟正办上海美专,以月薪百元聘李金发去当雕塑教授。1925年初,李金发携夫人回国。

回国后,李金发陷入经济困境,因雕塑专业连一名学生都没招上来,李金发遂告失业,不久夫人又为他生下一子,李金发不得不靠写作养家。

1924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准备塑一座孙中山像,刘海粟特别推荐了李金发,李金发非常激动,只用两天就做出了一个胸像模型,因为逼真,竟将宋庆龄的母亲吓得倒退了一步,但宋庆龄与孙科意见不统一,孙科要求塑像老成持重,宋庆龄则要求英姿勃发,李金发改来改去,越改越差,倒是按月拿了200元津贴。

最后,孙科亲赴法国高价请法国雕刻师landwoksy来做,但孙科还是不满意,又让李金发来做,结果拖了3年,也没做成。

在此期间,李金发还担任了“中山陵墓建筑图征集评选”的评委,他赞同范文照的方案,可最终采用的却是吕彦直的方案,李金发认为,这是因为吕彦直是杨杏佛的同学,而杨杏佛正好负责此项工作。李金发拿了100元车马费,但他说:“若他(指孙中山)地下有知,不会同意这么干的。”

1925年,在周作人的帮助下,北新书局出版了《微雨》,引起极大争议,却因写作风格叛逆,得到青年人的追捧,李金发的诗中充满阴冷哀愁,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心态。不久,《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李金发诗集》亦相继出版。

但,第一本书还没印刷完,李金发对白话诗便已失去了兴趣,以后再也没写过。

对于自己怪异的写作风格,李金发说:“从小就多愁善病,对一切都悲观,没有勇气向前奋斗……躲在书房里,看《玉梨魂》、《牡丹亭》之类的书籍,倦了就睡,醒了再看,养成徐枕亚(《玉梨魂》的作者)式的多愁多病的青年。”

不过,更多人认为,李金发的怪,源于他中文太差,李金发会英语、法语、德语,偏偏不擅长中文。

卞之琳曾说李金发“对本国的语言(无论是白话还是文言)没有感觉力”,而孙席珍则说李金发“法文不大行……中国话不大会说,不大会表达,文言书也读了一点,杂七杂八、语言的纯洁性没有了。引进象征派,他有功,败坏语言,他是罪魁祸首”。

诗人徐霞村保留了李金发的一些信,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写诗的人,说话不顺,写信不通。”对此,李金发曾自辩道:“十九岁就离开中国学校,以后便没有机会读中国书。”

本是误打误撞,却名满江湖,不能不说,读者们的审美观与心态,存有扭曲之处。

1926年,李金发结识了蔡元培,并为他制作了雕像,蔡元培称李金发为“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1928年,李金发一度出任蔡元培秘书,月薪250元,不久辞职,开了一家雕刻公司,边在大学教书(月薪200元),边靠塑像挣钱,他给安徽军阀马某做铜像,收入2000元,给上海名人李平书制铜像,亦收入2000元。

随着知名度提高,李金发到1932年给伍廷芳做铜像,报价已达3万元。

虽经济情况好转,夫妻双方却出现了问题,因沟通太少,屐妲1930年带着儿子回国,1932年,双方正式离婚。屐妲后因反对希特勒而远走巴西,后移民美国,1996年在夏威夷去世,终年95岁。离婚后,屐妲未再婚。

1932年9月,李金发与梁智因结婚,两人婚后育有一子,梁比李金发小12岁,她的外祖父是黄遵宪。

在抗战之前,李金发生活较好,在广州租了一座大公馆,每月租金即125元,1934年全家赴南京,制作了几个蒋介石铜像,得了1000多元。

“抗战”爆发后,李金发跨入政坛,1944年在中央训练团受训一个月,被派到伊朗大使馆任一等秘书。由于他路上走了近2个月,且不与使馆联系,引起当时的驻伊大使李铁铮不满,双方矛盾激化到李金发联合使馆5人(当时使馆仅有8人)写告状信,却未成功,不久被调到伊拉克使馆任代办。

在伊拉克,李金发待了6年,国民党兵败大陆后,曾电招他去台湾,但李金发一口回绝。

1951年,李金发全家赴美,在新泽西州林湖附近买下一家农场,开始养鸡,一度发展顺利,竟养了9千只鸡,却只雇了一人,夫妻二人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据他的儿子回忆,李金发“每日要喂鸡,捡五六千个蛋,修理各种农具和房屋,从早忙到晚”。

后全美鸡蛋生产过剩,李金发的农场破产。1960年全家迁往纽约,李金发靠雕像谋生,遂成清贫。1971年,李金发心脏病再度发作,只好退休,晚年靠领美国政府发放的退休金生活。

1976年,周恩来去世,李金发在香港媒体上曾发文吊唁,周比李金发晚留法一年,且早离开一年,但“在巴黎经常收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出版的《工余》,有时又看法文的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人道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李金发曾撰文声讨。

李金发一生爱国,曾屡次想“返大陆祖国去看看”,他晚年练习瑜伽术,1976年,他写文章认为,自己可以再活十年八载,没想到就在1976年圣诞节,李金发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李金发成名得益于周作人的大力提携,但在“抗战”期间,听说周作人附逆,便写了《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一文,说:“至于周作人,素以利为目的的,如向来在《宇宙风》、《人间世》投稿,皆着重在抄引古书,连简累牍,以求稿费,这种人,见名利之所在,又加之东洋黄脸婆的诱惑,哪有不糊涂到底呢?”

由此看来,李金发重大义甚于私谊,但也有学者认为,二人后期关系不佳,因1928年底周作人写了一篇文章,称李金发所译的《古希腊恋歌》,其原作者并非古希腊女诗人碧丽蒂,而是法国唯美主义作家贝尔·鲁易的伪作。周作人的这篇文章署名为“山上水手”,李金发不知是周作人,便发文反驳。周作人很快又写了驳文,并署上自己常用的笔名“岂明”,李金发只好沉默。

周作人对李金发有提携之恩,可二人却从未见过面,多少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