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锦华演的刘三姐 彩调剧的辉煌与尴尬:“刘三姐”的歌如何唱下去

2017-10-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不怕滩险湾又多……"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能勾起几代人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正是这部红透大江南北的<刘三姐>,让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不怕滩险湾又多……"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能勾起几代人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正是这部红透大江南北的《刘三姐》,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广西的"彩调剧"。

彩调剧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桂北农民用生活的情趣编创出的优美、谐趣、土俗的剧种。历史上,它曾有过"调子"、"彩调"、"咿嗬嗨"、"哪嗬嗨"、"采茶"、"唱灯"等名称。

从那么多名称就知道,它一定有辉煌的过去。

彩调剧的辉煌不只是《刘三姐》的一枝独秀

1955年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的广西宜山专区调子戏《龙女与汉》,3月27日荣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紧接着,中国剧协举行专家座谈会,会上专家认为"调子"虽然还有多个名称,但一致同意定名为"彩调"。从此,广西这一地方剧种便有了自己的大名——彩调。次年,广西彩调剧团正式成立。

彩调剧在全国众多戏曲剧种中,属花灯系统,与安徽黄梅、湖南花鼓、江西采茶、云南花灯等剧种为伍,区别于皮黄剧种如京剧、桂剧、川剧、湘剧等。它自诩为山茶花,清新、自然、明快、优美,充满了芬芳的泥土气息。彩调剧目内容谐趣,形式活泼,与群众生活、情趣十分贴近。

同时,这个色彩鲜明的剧种还培育了一种人格——调子客(彩调圈内对彩调艺人的称谓)。圈内的人戏称彩调是一个快乐的剧种,团体是欢乐的村庄。

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的美丽传说被演化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1960年春,广西100多个剧团云集南宁参加《刘三姐》汇演大会,100多位"刘三姐"轮番在舞台上亮相,演绎"刘三姐"的故事。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结尾略有区别,有乘船唱着歌飘然而去的,也有不屈而投江自杀的……汇演大会结束后,广西几大剧团合排的彩调剧《刘三姐》于1960年6月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了整整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演绎了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一段佳话。

2005年5月,新版彩调剧《刘三姐》再度飞出广西,走向全国和世界。

造就彩调剧的辉煌,并非《刘三姐》的一枝独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儿童彩调剧《三朵小红花》也在中南海一炮打响后再度进京,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由电影艺术家谢添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开创了广西戏曲现代戏走上银幕的先河。

上世纪70年代,韦壮凡创作的彩调剧本《喜事》,获得国家级戏剧文学奖——全国优秀剧本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前身),实现了广西戏剧文学走向全国的零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初,彩调剧《五子图》在桂林诞生后,全国几十个剧种,上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再次掀起了一阵"彩调风"。1995年广西彩调剧团创作演出了《哪嗬咿嗬嗨》将彩调人的人生、爱情与彩调艺术熔为一炉,而后升华出一种艺术化的人格——调子客。

该剧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鲜明的地域特色,深邃的人文内涵,对悲剧艺术审美本质的把握、内容与形式较完美的结合,征服了无数观众,一举夺得23项国家级大奖,13项省级大奖。

由2000多个剧团的繁荣跌入"荒漠化"困境

时过境迁,广西彩调艺术由几代调子客一步一个脚印、艰辛耕耘而产生的辉煌,现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如今,广西彩调艺术遗产流失日趋严峻,前进的步履愈来愈艰难。

广西彩调团艺术总监龙杰锋感慨万千。2006年,彩调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彩调艺术的活体审美形态保留下来,这是保护传承彩调艺术的根本所在。随着一些老艺术家的相继谢世,以及傅锦华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因年事过高退出舞台,广西彩调艺术的一些技艺也随之消失,如果再不及时将他们的彩调表演技艺进行抢拍、抢录下来,损失不可估量,届时,一些年轻的演员将会连彩调艺术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彩调等问题都不清楚。

龙杰锋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广西彩调团曾在桂林、贺州、梧州、玉林、百色一带做过一次较为全面的彩调艺术普查,并制作了分布图,彩调的占有率达83%。当时,全区共有2000多个业余彩调剧团,每个剧团的足迹都遍布城市乡村,一周可上演几十场彩调剧。

而当前,彩调艺术却处于剧场荒漠、区域荒漠、演员荒漠的困境中。龙杰锋呼吁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在广西境内进行一次彩调的全面调查,以便掌握准确的数据后才能"对症下药"。

此外,举办一些研讨会也将对彩调艺术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作用。研讨会是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就彩调艺术的传承,在母体的基础上,如何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彩调的出路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1962年5月8日至7月11日,为期64天的全区彩调老艺人座谈会的召开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那年,全区各地著名彩调艺人共43人参加了会议,30多位新文化工作者参加挖掘记录工作。在座谈会期间,共挖掘传统剧目568个,记录了245出传统剧本,音乐上也挖掘各种唱腔、曲牌、锣鼓牌444个,全部录音并部分记谱。

还为老艺人编写了小传,调查了彩调在各地民族流传分布情况,掌握了大量的文学资料。老艺人组织了10场内部演出,为青年演员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傅锦华、杨爱民、唐继等41位青年演员向老艺人学艺,学得了四出传统戏,192项舞蹈表演片段,以及94段唱腔,并向老艺人作了3场汇报演出。

演员是戏剧的主体,演员审美特征不强就很难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名角"的诞生,可以带动整个剧团的发展。但是,培养"名角"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环节的配套。

传承的路在何方

近年来,在培养演员方面,广西彩调团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全团35岁以下的彩调、歌舞演员全部要进行彩调剧的训练,在团里开设了"业余彩调传统唱腔学习小组"、"读书小组",既营造了"你追我赶"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拓宽了演员的表演面,提高了文化素质。

团里注重尖子演员的培养,请广西最好的声乐教育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声乐训练,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努力培养他们能唱出广西彩调的风味,舞出彩调的风采。与此同时,对演员的宣传包装工作也同样重要,这需求媒体等方面的支持。

龙杰锋认为,走向未来并赢得当代观众的欢迎便是最好的传承。前不久,广西彩调团携《刘三姐》去美国商演,取得了成功。龙杰锋认为,彩调艺术完全可能走出中国,到国外赢市场。当前在国外,音乐剧最走红。音乐剧是集歌剧、舞剧、轻音乐歌舞集而形成的,《猫》、《悲惨世界》等音乐剧上演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好评。而广西的彩调剧与音乐剧非常相近,一来它对演员的素质要求相同,二来文学结构非常相似。

龙杰锋及更多的彩调人对广西彩调剧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广西彩调的风采定将世代相传。正如余秋雨所说:"既然有过了刘三姐,那么中华大地就对你们有了永久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