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因而更加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

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因而更加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取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主流新闻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地处革命办报的主张。改良派曾经提出过报纸是“国之利器”,办报“有益于国事”等思想。但是革命派报人认为,改良派指的“国”是大清国,他们要监督的政府是大清国政府,但是这正是革命党要推翻的。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认为报纸反映民意,影响舆论,指导舆论。

这个与改良派当中谭嗣同提到的“报纸带民立言,成为民口、民史”相似,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这与梁启超的“健全舆论的主张“也比较契合。认为报馆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从临时政府成立到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转为失败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报刊在短暂繁荣后旋即陷入低潮的时期。在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遏制和摧残,少数记者虽脱颖而出,但不能充分施展才华。这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报刊

的表现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限于它们所属的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难以负起动员和指导民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需要一场由新的阶级领导的革命,需要一种为新的革命服务的新型报刊。不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一)名词解释

1、“横三民” 《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

2、“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至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成为“癸丑报灾”。

3、黄远生: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4、邵飘萍: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5、胡政之:1916年,担任王郅隆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惟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新记公司《大公报》任经理兼副总编缉,成为报界名人。

6、张季鸾:(05年名解):1905年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披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而被捕入狱。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他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

7、徐彬彬:名凌霄,与黄远生、刘少奇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在政治上认同改良,先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又富有情趣,深受读者欢迎。也是著名的剧评专栏作家。

8、国闻通讯社:1919年创办于上海,由胡政之参与筹办并担任主编。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的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等。

1925年聘日本东京通讯员,增加电报传送新闻,同时增加报道各地的商业行情,供工商界人士参考。1926年6月,天津新记《大公报》开始筹办,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擘。

9、徐宝璜: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89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字伯轩。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北京《晨报》编辑。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

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他所著《新闻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当时的新闻界称徐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0、戈公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史学家、记者、新闻教育家。1913年从东台淮南法政学堂毕业后,到上海狄楚青创办的有正书局当学徒,次年被调至《时报》,从校对、助理编辑、编辑一直做到总编辑,在该报工作前后达15年之久,为报纸业务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

1927年1月,赴法瑞德意、英美日等过考察新闻事业。同年8月,应国际联盟邀请,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法》的发言。1928

年底回国后,担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3月,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日本侵华真想,9月随调查团去欧洲。从1933年3月起旅居苏联,为国内报刊撰写了大量介绍苏联建设情况的通讯报道,后辑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出版。

1935年8月应邹韬奋之邀,回国参加《生活日报》筹备工作。10月15日抵达上海,旋即病逝。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戈公振也致力于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曾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新闻系和杭州暑假报学讲习所讲授新闻学方面的课程。

主要著作有《新闻学撮要》、《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其中犹以《中国报学史》享誉学界。

11、《中国报学史》:现代著名新闻史学家、记者、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的专著。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全书分“绪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和“报界之现状”六章。

在《中国报学史》中,戈公振不但首次确立报刊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而且从文化学的高度,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专述中国报纸之发达历史及其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之关系”。该书资料丰富,考订精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报业发展历史的专著,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二)简答题

1、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那些贡献?

黄远生的贡献:

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

① 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由于它对于政界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重大内幕新闻。他的纪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

② 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的如椽之笔,对袁世凯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客痛加针砭。

③ 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色,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里。

④ 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他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因而他的通讯和文章虽然用半文半白的文体写成,却十分浅近,且不拘一格。黄远生还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文体,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在新闻思想方面:

黄远生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为: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四能的典范,因此,虽然他从事新闻工作实践较短,却能成为名记者。

2、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P149

袁世凯上台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专制。他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不得不故作尊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退出一些保护新闻的举措。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他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

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的御用报纸并不多,但实际上其控制和收买的报纸为数不少,例如,他的御用党-公民党在各地创办的报纸、在复辟帝制阴谋暴露之前基本上亲袁世凯的“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纸。

袁世凯对于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与璀璨,即使在同盟会-国民党掌权地区,一些骤升高位的当权者,为维护与发展自己的权势,也动辄封报、杀人。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之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新闻事业。。

(三)论述题

1、试评析民国初年报纸的企业化现象。(重点)

2、民国初年,报纸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方面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律,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清朝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报业短暂繁荣的表现:

北京市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以下依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还出了午刊、晚刊。

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

五四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伟大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马克思主义报刊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1920年,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报刊诞生开

拓了新闻事业前进的新道路。

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采用白话文和革新副刊。由于报刊上自由讨论的发展,政论文体有显著的进步与创新。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新闻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国人撰写的第一批新闻学著作。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刊有:《新青年》、《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共产党》和《每周评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其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主要的宣传贡献有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等三个方面。经历了民主主义刊物阶段、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和无产阶级报刊这三个阶段。

自1920年9月八卷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来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旧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2、《湘江评论》 1919年7月在长沙创刊,4开4版地小型周报,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任主编,被李大钊誉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该刊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为之撰写近40篇政论,其中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该刊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后被湖南军阀所查封。

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号外。以评论为重点,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广大读者称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他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