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苏轼祖籍在哪里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诗人苏轼祖籍在哪里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苏轼的父亲苏洵,

诗人苏轼祖籍在哪里

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苏洵曾在《苏氏族语引》中记载到:“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除此之外,“三苏”经常在书画作品题跋,印章上都写的是“赵郡苏氏”。

后来,河北栾城政府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面积共有750平方米。当时,栾城政府根据苏轼的人生事迹修建了这座苏东坡纪念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苏东坡纪念馆不仅陈列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和历史遗物,其中也展示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的作品内容和人生事迹,游客来到苏东坡纪念馆后,可以全方面的了解“三苏”的精神风貌。

苏东坡纪念馆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燕赵明珠---栾城”。在“苏氏源流”中,展示了苏姓的来历,从轩辕黄帝一直记载到了唐代著名宰相苏味道,让前来参观的人了解苏氏的起源。在“苏味道与三苏”中,详细的展示了三苏帝苏味道第十代和第十一代后人。在“苏氏历代名人”中罗列展示了苏姓人士对历史的贡献。

关于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反衬出他的为人,可以展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可以表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苏轼取得了成功。借此良机,接下来便摘取苏轼众多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细细讲解。

苏轼画像

这个故事的名字可定位《东坡拜师》。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苏轼尚未成名前,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欧阳修,苏轼答题完毕后交卷,当时的考试同现在的高考几乎是异曲同工,试卷上虽然写上了考生的名字,但却被遮盖起来,主管官是看不到应试者名字,这样以便主考官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以便为朝廷选拔出最为优秀、最为合适的人才,以免贿赂、徇私的现象发生。当时的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试卷时,十分惊叹此篇文章的文采,但细看又像是出自自己学生曾巩的手笔,欧阳修为了避嫌,便有违内心本意,将苏轼的这篇文章评为此次考试的第二名,而将第一名评给了稍微逊色的文章。直到放榜后,欧阳修才知道那篇文章并不是自己弟子的作品,而是考生苏轼的,欧阳修懊恼之余又觉得十分对不起苏轼,便登门向苏轼道歉,苏轼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反而借此机会拜如欧阳修门下,而后便成为了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弟子。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展现出苏轼那伟大的胸襟和出众的文采。

苏轼与苏小妹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但是可能并不知道苏小妹。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小妹,苏家出人才,苏小妹也是一个出了名的才女。野史上记载,苏小妹本名苏轸,与苏轼相比较,苏小妹在民间流传得更广泛。

苏小妹画像

据三苏祠记载,似乎苏家的确有女儿,但是只有三个姐姐。苏小妹似乎有这个人,但是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但是民间依旧流传着苏小妹与她哥哥苏轼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传苏轼本人脸长,苏小妹就出言嘲笑“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苏轼不甘示弱,出言反击说妹妹额头突出,令苏小妹气愤不已,同样出言笑话苏轼胡须满腮,不修边幅。兄妹二人平日里以文相斗,好不快活。

还有一次,苏小妹蹲在井边剖鱼,苏轼回来,骑着马经过,看到妹妹立马说到:“妹妹剖鱼,蹲下一剖两半。”苏小妹忍不住,同样也出言反击哥哥,兄妹二人以这样粗俗的对联相互打趣,可见兄妹感情深厚。

苏小妹伶牙俐齿,即使是满腹才华的苏轼也不得不败下阵来。民间有很多这类故事,据说苏小妹的原型可能是苏轼的姐姐苏八娘。也有学者说,苏小妹或许是苏轼的一个姬妓,但是在记载中,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名出现。在世人眼中,苏小妹其实就是一个聪慧活泼,才智俱佳的有着现代开放风格的女子。在那个女性被压抑的年代,也算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

苏轼的山水诗有哪些

苏轼的山水诗是宋朝时期山水诗的最高峰,他在山水之上又营造了更高的意境,苏轼是通达儒家、道家、佛家之人,他的山水诗有种超脱万物之感。

苏轼雕塑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家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而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的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写景的诗有哪些

宋代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鼎盛时代,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就是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之一,他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而其中又以诗最为突出,苏轼的诗大多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而他还有一个类型的诗也是不得不说的。

《早发白帝城》

苏轼为人豁达、脾气直率,喜欢美食、美景和美酒,这也就促使他爱上了旅行和四处游玩,每到一处见到优美的景色更是会诗兴大发的作上一两首,苏轼写景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描写景色的诗词大多辞藻生动、意境美轮美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通过新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贴切的拟人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大好风景的热爱,也通过这种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乐趣和、景色的美丽以及对能够踏足山水之间的这种快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读到诗的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这种感觉,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和不可言喻的欢乐,这种情景相生的手法让苏轼的作品流传千年依旧明媚动人,扣人心弦。

纵观苏轼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苏轼为人豁达的心胸,这位天生的诗人将生活中以及官场上的种种失意和对社会的忧虑之情揉合到景色中,让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无疑是抒发感情最好的方式。

苏轼的日喻讲了什么

《日喻》是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苏轼的议论文善用比喻的手法,此篇也不例外,从一个盲人认知太阳的事例做比喻来说明凡事要亲自观察多角度考证,不要以耳代目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完整的信息,进而得到正确的认知。

影视剧中苏轼形象

文章非常生动的说明了缺乏实践经验毫无亲身感受,只凭道听途说的经验与材料就对事情做出盲目的结论,到头来是不能还原事情本质与原来面目的。苏轼的这篇《日喻》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论证的重要性,告诫世人要想求得真学问就得先求实。

文章以叙述一个盲人认识太阳的寓言故事为开始,因为故事很生动极富感染性,虽然是抽象的,但是依然显得很真实很有说服力,以此为论据得出知识的认知来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不是单靠间接经验,否则就会像盲人那样闹出笑话,混淆不同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单有感性经验也是不够的,还要亲身实践感受多方探索才能够掌握事物的本质,进而得到求知的根本。

苏轼又以南北方人习水的寓言为论据,阐述在求知的过程中是要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实践的,求知的道路没有捷径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苏轼的《日喻》以寓言做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让人很容易就理解他所要表达的道理。两个寓言故事代表学习的两个阶段。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表述了苏轼的观点:长学问不是只靠读几本书就行的,要触类旁通杂学兼收,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长期实践。其实文章背后的意思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