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图片 一介夫子立数学 岭表津门延泽长(图)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前,是一栋被葱郁树木所包围的红砖小楼,乍看之下有点儿年久失修的破旧,走近却可读出墙面厚厚青苔里的沧桑---这貌不惊人的小楼正是已故中国现代

在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前,是一栋被葱郁树木所包围的红砖小楼,乍看之下有点儿年久失修的破旧,走近却可读出墙面厚厚青苔里的沧桑———这貌不惊人的小楼正是已故中国现代数学先驱姜立夫先生的故居。

在常人眼中,数学家总是严肃而孤独的———治学严谨要求他们不苟言笑,艰深的研究注定了他们在求索之路上踽踽独行。或许这也正是他们相比于文学、史学家们较少吸引后人评说的原因,除去其所留之著作,他们往往无迹可寻。

身为其中的一员,姜立夫先生显得更加特立独行:

人生风华正茂短短数十载,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国家的数学教育事业,以至于只留下了极少的著作传世,“我愿把一生献给数学”是他最坚定的誓言;

与数字打交道,却被称为“姜老夫子”,因为他满腹经纶,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派文人风骨;作为西风激荡时代第一批“海归”中的一分子,他领潮了中国数学史的风云变幻;跳脱于呆板生硬,姜立夫先生还有着一段才子佳人般的浪漫爱情,被传为佳话。

淡泊明利,谦虚谨慎,是后世于他的评价。在这个急于求成的功利时代,盲目浮躁的现代人需要姜立夫先生这样的人为自己点一盏引路青灯。本期世纪广东学人,不仅仅要还原一个血肉饱满的数学大师,更重要的是能让您走近一个简单却又伟大的人。

●远志 当年横渡太平洋 立志求真为国光

远志,中药名。据称,该中药原名大胆,一秀才参加乡试带此木一举夺魁,厌其名俗,乃更名为远志。

对姜立夫而言,少小离家远赴大洋彼岸,且身怀以数学救国救民之志,其所图颇为远大,故以“远志”名其此人生经历。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近80岁的阿基米德正在全神贯注地研究几何图形,忘记了回答罗马士兵的问话,然后,他被一根长矛戳死。两千年后,18世纪的巴黎姑娘索菲·热尔曼从这个故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如此痴迷于一个足以导致他死亡的几何问题,那么数学无疑是世界上最迷人的科学了。”鉴于这样的理由,后来她也成了一个数学家。

凡数皆有魔力。也正是这种魔力,导致无数好奇心强烈的人耐住寂寞对其进行着不断的研究。虽然如今的采访和资料都无法证实,姜立夫先生是如何从私塾儒学教育的以明理为主的“文科生”转变成一位对数学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姜立夫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否则也不会在留美之后,就去考取加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进而到哈佛继续深造,攻取数学博士。

这种浓厚的兴趣来源于他的姨夫黄庆澄。黄庆澄算得上是晚清一大奇人,他光绪年间中举,在游历日本等国后曾经表示:“今之世界,一通商世界,亦一机轮火器世界。”出于这样的目的,黄庆澄创办了《算学报》,这也是中国第一份数学刊物。姜立夫成为数学家的志向,最早也应归因于此。

但姜立夫先生能够在日后被胡适称之为中国现代九大圣人,其学术成就受到万人敬仰,却不仅仅是一个“兴趣”就能解释的。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姜立夫童年的经历和青年时期的志向,才是他形成伟大人格的基本动因。

姜立夫的童年颇为不幸:6岁丧父,10岁丧母,14岁时,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祖父姜植熊也撒手人寰。但自小就读于祖父的“姜訚蒙馆”,使得姜立夫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中形成了严格的文化传统观念。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包括陈省身等在内的他的学生们在回忆录中都称呼他“姜老夫子”的原因———从其在抗战后期创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时与胡适等人的书信来看,姜立夫的国学根基异常深厚,如今许多文科学生也无法望其项背。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大哥姜少玉。就是这位受过新式教育的大哥,替姜立夫作出了年轻时最重要的一个决定:送他去杭州高等学堂。这所在民国初年声名远播的学校走出了不少风云人物,除了姜立夫,还有文学家郁达夫、诗人徐志摩等。1910年,杭高还没有毕业的姜立夫参加了第二期庚款留美学生考试并被录取,在平阳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