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赋宁李星 “三代清华人”:李仪祉、李赋宁和李星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不少清华人都知道,我校网络中心有个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叫李星.可是,当问起为清华水力实验室馆额题字的李仪祉是何许人时,知道的人大概就不多了.其实,他们是祖

    不少清华人都知道,我校网络中心有个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叫李星。可是,当问起为清华水力实验室馆额题字的李仪祉是何许人时,知道的人大概就不多了。其实,他们是祖孙二人,李仪祉出生于1882年,是我国近代水利家。

而李仪祉的儿子、李星的父亲李赋宁,又是我国外语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们祖孙三代,都同清华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为民修渠的李仪祉     清朝末年,年仅十几岁的李仪祉离开老家陕西省蒲城县,一路坐着骡车,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京城京师大学堂读书。

辛亥革命前夕,李仪祉被派往德国留学,研习水利工程。

由于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同盟会”会员,在老家成立了戏班子“易俗社”,经常借助艺术表演宣传进步思想,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熏陶,在留学的船上就把辫子剪了。留学期间,他为了给国家省钱,不愿拿学位,认为只要知识学到手,学位不过是个荣誉而已。

务实、不重名利,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李家的做人准则。     学成归国后,李仪祉来到老家从事水利建设工作,担任华北、黄河、淮河与陕西省水利机关重要职务。

当时,陕西的八百里秦川饱受黄河洪水肆虐之苦。李仪祉为了从根本上解除当地人民的苦难,在注重实地勘探研究的基础上,又认真研习了我国古代的治水经验。他“提倡模型试验,提出‘治理黄河方策’,主张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中游多辟蓄洪、拦洪水库,下游稳定中水河槽等。

”为八百里秦川修了泾惠、渭惠等8条渠,对陕西省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直到今天,那8条灌溉渠也仍在发挥效益,当地的老百姓仍在纪念他,他也因此被收入《辞海》。

陕西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反映他一生献身水利事业的电视剧《江河赤子》,追忆他在渠修到一半政府无钱资助的情况下,动员老百姓把庙拆了,用这些砖修渠,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悲壮经历。

    李仪祉曾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并于1935~1936年任清华名誉教授。这期间他曾来校短期讲学,并为清华新建的水力实验室题字。

他那句“不要怕做小事情,只要能做好几件小事情,最终还是有可能做出大一点儿事情”的至理名言,对后人起到了积极影响。     勤育桃李的李赋宁     李仪祉的长子李赋宁出生于南京,1935年进入清华英文系学习,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2~1946年在西南联大任专任讲师。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住的地方很艰苦,但李赋宁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情。

他曾教授英国文学,不少学生对他那精彩的讲授至今记忆犹新。1946年李赋宁赴美留学,1950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他没有像父亲那样去从事水利事业,可他继承了李仪祉严谨务实的治学思想和报效祖国的志愿。

从美国回来,他就换上了中国的民族服装,在当时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授课时,曾被学生嘲笑为“老土”。可听过他的课后,学生们就不能不肃然起敬了。     李赋宁毕生从事教育事业,1952年前是我校外语系副教授,高校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北大副教务长、西语系主任,在我国外语界颇有影响。

在教学和做学问上,他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态度,一个冠词一个冠词地研究,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修改,从不迷信一部字典和一本书。

遇到问题,总要搞个水落石出。     李赋宁还喜欢交友。无论是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时期的先辈学长、同辈同学,还是自己的学生,均有非常要好的朋友。

在“文革”期间被打成“黑帮”时,他同语言大师王力一起扛过木头。当时,为了照顾王老,他总是尽可能将木头往自己这边挪。为此,王老还专门写了首诗。

    年轻的电子通信网络专家李星     李星是李赋宁的独生子。在性格上,他继承了父亲“老好人”的脾气;在做人和治学思想上,依旧因袭了李家的传统。

所不同的是,他还是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同“电”交上了朋友。     李星是在北大附校读完的小学和中学,从小就是一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文革”期间当过3年钳工。1977年,考入清华。     1983年,李星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的8年里,他获得了电子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DREXEL大学任兼职副教授,在信号和信息处理的国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首次提出了“频率分离统计滤波频谱直方图”、“群时延滑动熵”等新理论和算法,具有较大影响。

业余时间,他还迷上了计算机网络。

国际互联网上至今还流传着他编写的MacHanzi软件。1991年7月,背着一台计算机回到清华,到电子工程系报到。李家三代清华人,三代出国留学,最终又都根植于祖国,报效于祖国。     回国后,李星主持和参加了若干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也担任了部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93年底,李星开始参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并逐步成为了一名网络专家。

    “做什么都要做好。”是李星做事的准则。多年来,他一直信奉祖父那句至理名言,不怕做“小事情”,善于钻研细节,在需要的时候,他就亲自上机找问题,编写程序。

    “大事不糊涂”,是了解李星的人对他的一句评语。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是把很复杂的问题说得简明扼要。“想得深一点”,是他时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

他说大学读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知识和能力融汇贯通的方法。做事要想得远一点,要考虑能不能对得起历史。     喜欢琢磨,是李星性格的又一大特色。

在科研上,他习惯于把自己做的事情同别人做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实践的结晶。在事业发展上,他认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他说,打破行业垄断,给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以更多的支持,是使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商业只能做这一代的,教育才能做下一代的。”李星以自己的务实的精神,喊出了强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