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胜十年读后感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读后感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中国电视自诞生以来,就以锐不可当的势头扩大发展着,逐步成为广大人民文娱生活的重要领地.而在1993-2003这十年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更使电视内容变得有深度.人们发现,电视不仅是用来看,还可以用来思.电视新闻开始吸引观众眼球,人们对于以往枯燥无聊的信息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自此新闻内容成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而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理想与激情在网上流传的"2002年央视新闻评论部内部年会"里,白岩松用RAP音

——读《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中国电视自诞生以来,就以锐不可当的势头扩大发展着,逐步成为广大人民文娱生活的重要领地。而在1993-2003这十年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更使电视内容变得有深度。人们发现,电视不仅是用来看,还可以用来思。电视新闻开始吸引观众眼球,人们对于以往枯燥无聊的信息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自此新闻内容成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而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理想与激情

在网上流传的“2002年央视新闻评论部内部年会”里,白岩松用RAP音乐玩起说唱“80年代的电视没有办法看,80年代的记者没啥事情干,大会小会开不完,电视要玩完……”,敬一丹接着说到“残酷啊!现实,这正是中国人不堪忍受的所谓文化生活。

这样的夜晚,除了创造人类,我们还有什么追求”。由此可见,那个年代的电视业,僵硬而又衰破;那个年代的电视人,无聊而又落寞。这样的现状,让每一个电视热爱者难以接受。于是有那么一批怀揣梦想与勇气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立誓让中国电视业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3年初,时任央视新闻采访部主任的孙玉胜领着一帮“临时工”开始《东方时空》的创业,这些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北京重新开始了集体生活。

“尽管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无奈,我的这些同事们却用激情和意志在中国电视界矗立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峦。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地阐释着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代,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写道。 正是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为电视新闻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从此开始新的纪元。

二、创新与实践

创新与实践是一切进步的根基1992年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风刮遍中华。电视传媒作为反映时代变迁的工具也需要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电视杂志、早间新闻,这些在当时的中国来说从无前例的概念,央视大胆尝试了,并最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惊喜效果。

92年11月,时任央视台长杨伟光启动了早间节目计划,而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台里之所以把一个带着实验性的新节目放在早间,还有一层意味,就是如果节目不成功,影响会小一点。而这个任务落到了孙玉胜的肩上。孙玉胜和他的团队对于早间节目的认识和思考也经历了波折:从最初定位在服务性栏目上到要做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突破性栏目——“电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