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施斌博士】施斌资料简介

2018-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施斌,男, 1961年10月生,江苏海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光电传感工程监测中心主任,地质工程教研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论著118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9篇,EI收录的论文18篇,ISTP收录的论文9篇,CSCD收录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总次数1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申请5项.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

施斌,男, 1961年10月生,江苏海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光电传感工程监测中心主任,地质工程教研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论著118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9篇,EI收录的论文18篇,ISTP收录的论文9篇,CSCD收录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总次数1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申请5项。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南京大学光电传感工程监测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负责亚洲区),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路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常务理事,《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防灾减灾学报》等杂志编委等。

1995年,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博士学位;

1986年,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硕士学位;

1983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学士学位。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协办,南京大学光电传感工程监测中心和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承办。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参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瑞士、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姚玉鹏博士,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ISHMII)***Wolfgang R. Habel博士,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副***、中国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黄润秋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教授以及系列论坛组委员***施斌教授分别致辞。

英国皇家工程院Kenichi Soga院士,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陈祖煜院士,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发起建立的,均由南京大学主办,每2-3年举办一次,目前已成功召开了五届,已成为该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无论从规模还是成效上都比前四届论坛有了很大的提高。论坛围绕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这一主题,举行了19场特邀报告,36场口头报告,3场讨论会,1场专题研讨会,就本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热点、难点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出版了558页的会议论文集;通过严格评选程序,评选出了10篇优秀论文奖和6个最佳海报奖;会前举行了1天时间的光纤传感技术培训班,有76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南智传感等6家企业参会、参展,并举行了新产品发布会;论坛授予F. Ansari等7位国际著名学者杰出贡献奖。

分布式监测是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发展方向。2000年以来,施斌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先后在南京大学985工程、国家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围绕地质灾害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为我国地质和岩土工程监测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相关成果已在我国地质、土木,城建、电力、交通和水利等80余个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部分成果获得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部分研究成果也已得到有效转化,目前已有数十种产品推向市场,并已被英国、美国等国内外数十个科研和生产设计单位应用。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地质工程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约有300人次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分布式光纤监测产学研基地进行课题研究、试验和实习,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申请或已获授权各类发明专利40余项。

学科内涵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与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先后已有1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在国际著名学府合作、进修、交流和学习。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挑起了大梁,先后获得优青、优博、李四光奖、金锤奖、谷德振奖等,显示出学科发展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