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主要事迹 学习时代楷模 做人民好干部——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摘要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16日,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长宁,来到他生前工作的地方,与大家分享邹碧华每一段感人故事.每一个难忘细节,与大家重温邹碧华生前带给所有人的美好回忆.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追忆邹碧华,在人间四月的时节里,让我们向这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道一声:走好,碧华!"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吕红兵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界.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那一晚,我和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

4月16日,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长宁,来到他生前工作的地方,与大家分享邹碧华每一段感人故事、每一个难忘细节,与大家重温邹碧华生前带给所有人的美好回忆。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追忆邹碧华,在人间四月的时节里,让我们向这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道一声:走好,碧华!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吕红兵

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界。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那一晚,我和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难眠,大家追忆着,思考着……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有所封闭,缺少足够的认同。2010年初,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听取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时得知,一些法官在庭审中时常打断律师发言,甚至呵斥律师,一些判决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时遗漏要点。

这让邹碧华很是感慨。他认为,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基于此,他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一个基层法院,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这让我们做律师的心生敬佩和感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等内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

这句话,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第一次闪亮在我们眼前。如今,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 张 枫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邹院长是在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在2009年,邹院长针对青年干警召开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会上,他就像洞察了我们的心里一样,和我们讲起了“职业生涯的七年之痒”。虽然我的办案绩效一直不错,但就像个车间操作工,凭着经验和感觉办案子。

理想早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那天,我第一个发言,如实讲了心里话。邹院长很赞赏我的直率,他说,年轻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话句句打在我心上。从那天起,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仿佛又有了再冲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院长的印象。到长宁法院后,他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激动的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对抗。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场景,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检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2011年,我经过竞岗成为了民一庭副庭长,分管诉调对接中心。那段时间,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院长就问我,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

他要求我们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邹院长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没多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在邹院长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那一张张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年轻干警自信满满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邹院长那挺拔的身影,耳边响起他的话语:“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我和碧华是1984年认识的,我们同一届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是同班同学。碧华体育很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也比较调皮好动,偷偷爬树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学中,总有他的身影。有一次,邹碧华拿着两张电影票走过来跟我说,同学那有两张票,但他们没时间去看,我想和你去。

你敢去吗?被他这么一激,我干脆地答应了。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他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个淳朴的小山村长大;我生长在上海,习惯了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我们彼此好奇,也产生了好感。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碧华是个很有活力的阳光大男孩,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我们的爱情日渐深厚,毕业前,碧华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因为父母坚持让我留在上海,碧华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为了这份爱,他和我一起回上海发展。碧华来到上海,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为找工作,他一家家单位敲门,主动推销自己。在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碧华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1992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开始了我们的婚姻生活。他对父母很孝顺,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将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儿子跟我们挤一间。

作为父亲的他,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在外面,无论碧华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院长,我的眼里,他一直就是那个阳光大男孩。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里有台阶,像是我的“拐杖”。

碧华先后担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上海高院副院长,担子越来越重,我第一次发现“阳光大男孩”的白头发多了。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会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来。我收拾好了,就在沙发上坐一会儿,等他一起出门。而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结果临到出门总被他占先,变成他站在门口看着我匆忙换鞋。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喏,是我在等你啊……”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几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门口等他。碧华还打趣地跟我说:“总算是你等我了!”只是为什么,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门,却等不到他回家……12月14日,无数人赶来送碧华最后一程,他却安静地睡了……盖棺前,我最后一次帮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后一次摸摸他的脸,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有一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

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弓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

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法治“燃灯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 郝 洪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都要涉险滩。

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