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顾城 李英和顾城 王燕生:两个故事中相同的主人——顾城和李英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们各自说着同一个时空.同一个地点发生的相同又不很相同的故事.我像隔在一条滔滔大江的此岸,目光可以抵达,但走不进那个故事,走不进属于他俩的世界.回过头来,我走进内心,走进昨天.走进与顾城和李英相识的日子……关于顾城我不知道顾城的灵魂是否已经安歇.他的荣辱.他的幸福与痛苦,是否已经有了寓所.对他的谴责或惋惜,他也永远不会表示赞同或表示一个"不"字了.像他活着的时候留给人间很多一佯,他的死也还会活在人们的口头和历史记载里.生命的消失,并不等于终结.1979年1月,诗刊社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了

他们各自说着同一个时空、同一个地点发生的相同又不很相同的故事。

我像隔在一条滔滔大江的此岸,目光可以抵达,但走不进那个故事,走不进属于他俩的世界。

回过头来,我走进内心,走进昨天。走进与顾城和李英相识的日子……

关于顾城

我不知道顾城的灵魂是否已经安歇。他的荣辱、他的幸福与痛苦,是否已经有了寓所。对他的谴责或惋惜,他也永远不会表示赞同或表示一个"不"字了。

像他活着的时候留给人间很多一佯,他的死也还会活在人们的口头和历史记载里。生命的消失,并不等于终结。

1979年1月,诗刊社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大型诗歌座谈会。它预示着诗歌春天的到来。当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胡耀邦到会讲话,提出每省都可以有自已的诗歌刊物的设想。王震还专门举办电影招待会,款待各地来的诗人。

临闭幕,墙上贴出一张建议设立"中国诗歌节"的呼吁书。签名者中有顾工、顾城父子俩的名字,虽然他们都不是会议代表。当时,顾城的名字在"民间"正悄悄流传,像这样在"全国"亮相,大慨是第一次。同年《诗刊》11月号第—次把"顾城"变成铅字,发表了他的《歌乐山诗组》,较舒婷的《致橡树》在同一刊物晚七个月。

个头不高,略显宽厚,一双大眼睛、一颗大脑袋,这是顾城1980年7月参加第—届"青春诗会"时留给我的印象。在我心中他永远都是那个带点腼腆的大孩子。他们象是农村包围城市,姐姐叫"乡",他叫"城"。

也许是唯一的男孩又是最小的一个,至少母亲对他是溺爱的。他和梅绍静、常荣、徐国静四人没有住在会上,每天早来晚归。好几次他妈妈打电话给我,反复叮咛照顾顾城,就像怕一个儿童会在人群中迷失一样。1981年,顾城申请加入作协北京分会时,又是这位慈母给我打电话,让我向有关方面推介推介。这份沉重的母爱,不知顾城是怎样承受的。

话不很多,却不乏幽默,甚至突发的一些奇思异想让人一时回不过神来。那是些带着童话色彩、不沾人间烟火的妙语。他随父发配到海滩养猪的时候,由于孤独、贫困和人间仇恨带来的极大压抑,使他在大自然的和谐中找到慰藉,在那里营造自己的天堂。他可以和蚂蚁对话,他觉得一只瓢虫背上的斑纹、色彩和图案,比国徽要美丽动人得多。

这届青春诗会发了他的《小诗六首》。后来,我的一位写诗的朋友不无忿忿地对我说:顾城的《弧线》是什么东西!鸟儿风中急转弯是弧线,小孩拣硬币是弧线,那么,小孩撤尿还是弧线呢!我对他说:第一,在顾城之前还没有谁这样写过《弧线》,何况,至少"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不是很有些意味么?第二,顾城至少没有写小孩撒尿。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后来对"朦胧诗"为什么会展开那么长的,而且是永无统一结论的争论了。褒也罢,贬也罢,"朦胧诗"的的确确吹皱了一池诗水,诗歌观念急遽转变,致使中国诗歌出现新的局面,均以此为契机。作为"朦胧诗"主将之一,顾城的诗已超出其自身的含义。

有一个问题大概是顾城创下的"中国之最"。刚出道时不说,到1984年、1985年,他已声名鹊起,却还是给许许多多小报小刊投稿,包括那些县级内部刊物。有的稿酬仅三元两元,甚至几角。不少人对此大惑不解。我是见过他小本本上的"联络图"的,都是些报刊名称、地址。他几乎没停过工作,他要吃饭。

他还做出过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了名了,各地请他参加诗歌活动或讲课的多了。人家邀请的是他,可他几乎都是与谢烨比翼齐飞。有一次贵州某地开诗会,他们真地飞去,机票、食宿,多一个人,多一份开销,那些经费紧张的难免不捏—把汗。而顾城的人生辞典中恐怕根本没有这些辞条。这也是这位童话诗人天真可爱之处。

很长一段时间,他给我寄稿,与谢烨结婚前后,总是附上谢烨的一些诗。我信中对他说,这么多年了,你也该长大一些了,不能老在童年的梦中。我对他说,他的诗有些小家子气,缺少那种拥抱历史和世界的开阔和穿透生命的力度。

不知我的话是否伤害了他、恼怒了他。至于谢烨的待,至少在寄给我的那个时候,写得简直和顾城一模一样。我认为,中国只能有—个顾城才能成其为顾城。我平时轻蔑那种"小上海"、"张蓉芳第二"之类的赞誉。好象永远不允许独具个性的奇迹、高峰出现一样。因此,我没有选留谢烨的诗,只是期待她从顾城的光辉中走出来。这点,还望她在天之灵多多原谅

是1983年,还是1984年呢?顾城给我一封短信。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