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讲语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语文 张素娟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个头不高,但神采奕奕;普通话不太标准但谈吐幽默.这就是黄厚江老师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真正对黄老师心生崇拜之情,还是在听了他的一节语文课之后.那节课,黄老师讲的是柳宗元的<黔之驴>,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黄老师带领学生知文体,明文意,析形象,讲故事,学成语,解主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道理.教室里除了黄老师略带沙哑的讲课声和学生清晰响亮的回答声,还有时不时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一句话:听黄老师讲语文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个头不高,但神采奕奕;普通话不太标准但谈吐幽默。这就是黄厚江老师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真正对黄老师心生崇拜之情,还是在听了他的一节语文课之后。那节课,黄老师讲的是柳宗元的《黔之驴》,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黄老师带领学生知文体,明文意,析形象,讲故事,学成语,解主旨......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道理。教室里除了黄老师略带沙哑的讲课声和学生清晰响亮的回答声,还有时不时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一句话:听黄老师讲语文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从我众多的收获中挑选几点来说一说吧。

一: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有时候,老师的启发诱导没有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进度,老师就会自顾自的讲起来。但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启发诱导贯穿始终。我相信:黄老师课堂上的学生是自信的。

因为他们受到了老师极大的尊重。一堂课,黄老师只讲了两点:“蹄”字的用法和“黔虎识驴”的“识”字,这个“识”字还是需要学生辨析的。其他的时间,黄老师一直都在用“大家有没有想过......”“大家能不能告诉我.

.....”的句式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来获取问题的答案。老师们都知道: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这一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着力点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泛的空间,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地在听、在记,而是主动地在想、在说,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以教材为根本

  毋容置疑,黄老师对这篇教材的内容是烂熟于心的。但正是因为烂熟于心,有些老师就会脱离教学实际,高高凌驾于教材之上,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进行一些架空的分析与讲解。而黄老师的课堂却始终在贯穿着一个理念:紧扣文本。

   每进行一个教学环节,黄老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如:在分析“驴”和“虎”的形象时,黄老师一直在问“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从文本中获取知识。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的一段话:“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黄老师这节课虽然设计环节不多,但依凭教材资源,学生训练处处落实,所以是一节有特点的课,一节务实扎实的课。

三:以技能为目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炼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黄老师的课,走进了文本,又跳出了文本。例如:黄老师在带领学生从“驴”的角度积累成语,得出了“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之后,又变换角度,从“虎”和“好事者”的角度创作成语,看到这一环节,我在佩服黄老师的同时,又有一些担心:学生能完成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同学们一会就说出了好多:“黔虎之计”“黔虎之智”“黔虎试驴”“黔虎视驴”“载驴入黔”......

   我在想:处理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之一,要教得好,使学生得到实际效益,还要靠教师灵活的把握、处理、运用教材。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能够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出更多的新知识,锻炼更多的技能。在这一点上,黄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听黄厚江老师讲语文,如品味一杯香茗,提神醒脑;听黄厚江老师讲语文,如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听黄厚江老师讲语文,如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