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著名国画家李刚:艺坛游侠 翰墨情深】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齐鲁文化堪称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之星,这里孕育出文圣孔子.兵圣孙武.书圣王羲之等先贤名流;它还是英雄豪杰的聚集地,梁山泊108好汉至今仍名垂青史;武松打虎.李逵救母等故事更是老少妇孺皆知的千古佳传.敝人第一次到齐鲁大地,刚走出济南火车站,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留着一头长发,穿着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陈旧的布鞋.我心里不由一震:山东真是大侠的盛产地,一出火车站也能碰到侠者.突然,从这位大侠身后闪出友人岂煌先生,他朝我挥手致意,并指着大侠说道:这就是著名的油画.花鸟.山水三栖

齐鲁文化堪称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之星,这里孕育出文圣孔子、兵圣孙武、书圣王羲之等先贤名流;它还是英雄豪杰的聚集地,梁山泊108好汉至今仍名垂青史;武松打虎、李逵救母等故事更是老少妇孺皆知的千古佳传。

敝人第一次到齐鲁大地,刚走出济南火车站,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留着一头长发,穿着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陈旧的布鞋。我心里不由一震:山东真是大侠的盛产地,一出火车站也能碰到侠者。突然,从这位大侠身后闪出友人岂煌先生,他朝我挥手致意,并指着大侠说道:这就是著名的油画、花鸟、山水三栖跨界画家、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李刚先生。

山东不愧为孔孟之乡,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气息,民间百姓的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反映。我们且把镜头聚焦到***济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夜幕降临,李家灯火通明,并不宽敞的屋子里挤着一堆人,他们围在一起唱戏,有拉着二胡的、有吹着管箫的他们忙得不亦乐乎,陶醉在戏曲和音乐中,一个小孩围着这群大人乱转,尽管他并不是很懂戏文内容,但他已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这群人中有赫赫有名的金芬先生,还有山东省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入室弟子刘如璞先生,自然还有师从金芬的李芳田,而在旁边杂耍的小孩便是李氏二儿子李刚。李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时没有受到牵连,其家便成了金芬、刘如璞、欧阳中石等***的秘密聚会地点。

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由此可见一斑,李刚便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李刚九岁那年正读小学,***便在他懵懵懂懂中开始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工人出身的李父为了不让孩子无所事事,便叫李刚跟其好友刘如璞学画画。

李刚给刘如璞端了杯茶敬上一杯好茶,就算是拜师礼,因为他们太熟悉了,就免掉了其他礼节,从此李刚追随刘如璞先生左右画画,直至老人2003年去世。刘如璞擅长国画和书法及书画鉴定,1948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为吴镜汀先生入室弟子,深得大青绿之画法;诗文书画碑版受教于周肇祥先生,并遍读其家藏;经齐白石的儿子齐子鲁引荐,拜齐白石为师,深得齐白石亲传。

刘如璞对李刚这个大弟子要求非常严格,他深受齐白石影响,体现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是极为严谨的,甚至是对书法、印章和落款都是极为讲究。所谓严师出高徒,经过十几年的训练,李刚的绘画技术得到全面提升,但刘如璞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李刚需要历练才能成才,于是他便叫李刚画了两幅画,并给他一封介绍信,叫他去北京齐白石故居找齐白石的四儿子齐良迟。

齐良迟看了信和画后,动情地说:你的老师是我父亲的弟子,也是我的师弟,你也是我们齐门弟子,天晚了吃碗面再回去吧。

当时齐家深受***迫害,境况颇为凄惨。师母给他做了碗面汤,喝完一碗面汤后,齐良迟说了句贼不走空,当即提笔画两幅赠给李刚,算是给他的见面礼和鼓励。李刚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颇为感慨地说:齐师伯在所赠的第一幅画《秋声秋色秋香》题跋曰:庚申公元一九八零年竞渡日独坐,昏昏然,趋庭闻老父对曰:丙午公元一九六六年之事有诗一首,汝当作画题之云:乃父人间无所愧,抄家书画岂难归,会须明哲论长短,不怕春秋定是非。

另一幅画为《又是一年好春色,苽蒌小院写生来》。

这两幅画成为李刚先生齐门真传弟子的最佳佐证。从齐白石故居出来后,他就住在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家里,原来欧阳中石与李父、刘如璞是小学同学,且经常在一起谈书论道。正如欧阳中石见到李刚时所说:你是芳田(李父)的儿子,小刚长大了。

齐白石是艺术大师,他影响了中国画坛几代人,为了纪念齐白石先生,刘如璞发起组建山东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而李刚作为刘如璞的首席弟子当然成为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鬼才知道,我是画心中的西藏,李刚在西藏接受记者采访时如实地表态,这就是李刚,一个被吴冠中称道的豪爽的艺坛游侠。他是应鲁藏经济交流促进会、鲁藏书画交流研究院的邀请,赴西藏采风。李刚天生就是个游侠,他太爱祖国的山川和河流,在来西藏之前已游历了大半个神州,这一次他在西藏呆了三年。

1993~1995三年,他徒步穿行西藏拉萨、林芝、波密、阿里、冈底斯山、可可西里等腹地2万多公里路程并写生完成绘画的***长征。西藏的大山大水震撼了他,滋养了他,提升了他。在雄伟的山川和奔腾的河流面前,他找到了自我;在经历一次次与它们的对话之后,他参透了西藏的民族风趣,读懂了拉萨一日四季的气候变化,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画笔,泼墨挥毫,创作出一幅幅独具西藏风情的山水画。

所以,西藏日报连载多期李刚的山水画,因为在他们看来,李刚是真正读懂西藏的人,不然其山水画不会表现出如此活灵活现的西藏风情。

三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而李刚早已淡忘自己的身份,他把自己融入西藏,融进西藏的点点滴滴,甚至把自己当成西藏这块高原的主人,于是他刻了一方章高原汉人以示自己早已是西藏人。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西藏的认可,西藏日报连续几月天天发表其采风作品,藏人誉他为高原汉人,喇嘛赐予他藏传佛教圣名平措(意为胸怀像湖泊一样宽阔的人),政府邀请他参加1995年举行的西藏自治30周年大庆。

他热爱西藏之深,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他把所画藏景作品均捐献西藏自治区,参与主编出版《采风西藏》大型画册,2003年春节接受山东电视台专访介绍采风西藏的壮举,把心目中的西藏介绍给世人。

2003年,他又到阔别已久的西藏,他用一双包含深情的眼睛注视这个多年的老友,又有一次次新的发现,在这次西藏之旅中,他画了一批画,这是依然是一批鬼才知道,只画心中西藏的画,他把这批画又全部献给西藏。也许,这就是李刚的翰墨深情,正是他悄悄的来,悄悄的离去,但留下了他的一片翰墨深情。

以至于现在李刚手里没有一张有关西藏的山水画,他对于西藏绝不是个索取者,而是个奉献者,就像是他与朋友交往一样: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翻开一本旧册,我的心仿佛要停止跳动,这是一本记录李刚在1989年写生的笔记本,他用粗细不等的线条勾勒出一座座山川的雄伟瑰丽、一条条河流奔腾不已的磅礴气势。尤其是京郊野山坡的系列写生稿,更是让我感叹不已,然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刚冒险到野山坡写生的那十五天。

金秋十月,北京已初现冬天的酷寒,尤其是京郊野山坡,寒风嗖嗖,更是增添了几分寒意。李刚此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临近毕业的他和几个同学相约到野山坡写生,他们原本打算从野山坡一路徒步写生到河南郭梁,后来他们经济支撑不住,只有李刚和一个年逾六旬的老陈坚持下来,但是不幸的是他们迷失在野山坡里走不出来。

他们住在牧羊人的石棚里,早上起来,牧羊人给他们带点馒头和咸菜,偶尔还买一包烟带过来,就这样,李刚他们在这些极为枯燥、干燥的山中山里出没了十余天。

当然李刚也留下很多角度奇怪的写生稿,这些写生稿让李刚不虚此行。他感受了野山坡的奇特、大气和枯燥,而这个感受的过程正是艺术的凝练和提升,这使得李刚的画笔更加游龙走马、苍遒潇洒。李刚是个不折不扣的艺坛游侠,故其画面才有这种大气,其意境才能那么幽远。

李刚一直秉承行***路,读万卷书的理念,特别重视绘画书法艺术的人民性、旅行性和灵动性,因而酷爱云游四海进行艺术的旅行,实现男儿处处有神州的艺术憧憬。2006年6月他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台湾采风,与台湾各界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作品在台湾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对祖国西藏和宝岛的特别钟爱以外,画家的足迹遍及闽粤江浙、京沪津鲁等发达地区及甘肃敦煌、四川阿坝、云南大理等偏远地区。

唐人擅着色,宋人重写意。也就是说,唐人对色彩颇为讲究,而宋人则主张用水墨的浓淡来抒写画家的情怀。自北宋文人画的兴起之后,水墨情趣延续了近千年的光辉,可谓是一统画坛近千年,同时也使得水墨的传统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至今世,水墨传统技法难比前人,犹如楷书写不过唐人颜真卿,行书写不过晋人王羲之。故水墨传统技法势必要进行创新,即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走与时代结合的道路。换言之,笔墨当随时代。

观国画家李刚不同时期创作的水墨花鸟画,有一种直观的感觉,那就是李刚在固守传统技法的同时,总是在不断寻求突破,尤其在用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李刚常言:水墨讲究的是气韵,而墨分五色,如何把水与墨调和统一起来,关乎国画的表现,从而影响到画作的意境。

故李刚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他把单一的水墨进行转换,即通过多重设墨的方式来达到透视的效果;而意境方面则是通过游历山川秀水,和提高文化修养的方式来提升。李刚是个悟性极高的大聪明人,他的尝试始终围绕形神统一的正确方向,尽管这种风格的改变,曾使他吃尽苦头,但是不经历风雨,咋见彩虹,历经十年的探索,李刚的技法终于得以质的提升,即具有明显的李刚风格。

观李刚的小品《暗香》,画面雅逸盎然,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一片巨大的芭蕉叶垂在画中央,两侧伸出几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那些梅花犹如少女带有几许羞涩,似乎是大姑娘在诉说着无限的衷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在芭蕉下的一只小鸟回头还看,似乎在告诉世人,它才是这里的主角。

《暗香》是李刚的代表作,它把齐门画派关于传统技法的要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是他在技法上寻求创新的典型之作,一片巨大的芭蕉,看似简单,其实是他用了六七遍墨后才精雕细作出来的。李刚早期经常创作巨幅的山水和花鸟画,在他看来,没有巨大的画面,无以表现出心中的霸气和情怀。

《暗香》虽然是一幅小品画作,却能把他的无限深情寄托其中,且表现得活灵活现,正如他所说:画不在大小,意到笔不到,依然是趣味盎然,小品不小。其实,李刚的画技和意境能有如此之大的突破和提升,离不开中国美院卢坤峰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授祥教授的启发和点拨。李刚这位艺坛游侠,在不断的吸纳各方营养后,终自成一家。

敝人在济南呆了三天,领略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亲眼目睹了国画家李刚的无数作品,聆听了他那游历九州的艺术人生,虽然牺牲了一个周末,身心也略显疲惫,却是受益匪浅,不虚此行。更是领悟到读万卷书,行***路的真谛。

李刚,男,汉族,1957年生于济南,著名的油画、花鸟、山水三栖跨界画家。自幼师承齐白石大弟子刘如璞先生研习花鸟绘画艺术,师承刘海粟大弟子杨硕先生研习山水绘画艺术,师承吴冠中先生研习中西油画艺术。1998年~1999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从教于卢坤峰教授;1999年~2001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陈授祥教授研修美术史。

并常问道于启功、黄胄、秦岭云、何***、刘炳森、崔子范、孙大石(孙瑛)、黄永玉、欧阳中石、王伯敏、范增、韩美林、张天民等前辈先贤。

现任山东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画院画师。

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1992年7月青岛博物馆;1992年8月北京炎黄艺术馆;1998年8月王雪涛纪念馆;1999年9月杭州中国美院;1999年9月济南汉风唐艺术馆;2000年江苏个人巡回画展;参与各种国家展览:作品《春来报喜图》获中国画院举办的花鸟画展一等奖;作品《又是一年好秋色》、《残塘高日》获2007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中国书画家邀请展收藏证书。

秉承行***路,读万卷书的理念,特别重视绘画书法艺术的人民性、旅行性和灵动性,因而酷爱云游四海进行艺术的旅行,实现男儿处处有神州的艺术憧憬。1993~1995三年徒步穿行西藏拉萨、林芝、波密、阿里、冈底斯山、可可西里等腹地2万多公里路程并写生完成绘画的***长征,西藏日报连续几月发表其采风作品,被藏人誉为高原汉人,被喇嘛赐予藏传佛教圣名平措(意为胸怀像湖泊一样宽阔的人),受邀参加1995年西藏自治30周年大庆,所画藏景作品均捐献西藏自治区。

2003年春节接受山东电视台专访,节目《李刚采风西藏》在各台滚动播出;参与主编出版《采风西藏》大型画册,皆引起巨大反响。

2006年6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台湾采风,与台湾各界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作品在台湾引起广泛关注。

除了对祖国西藏和宝岛的特别钟爱以外,画家的足迹遍及闽粤江浙、京沪津鲁等发达地区及甘肃敦煌、四川阿坝、云南大理等偏远地区。

踊跃组织或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为人生而艺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积极参与各种笔会为灾区筹资并捐画十万以资抗震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