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云南人发明十人无刷电机 李洪涛云南电视台亲历记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重声明,这真的不是电影情节,这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一件神人神事!最近有一个帖子,<真人版侠盗猎车:浙大男越狱抢警车被判死刑,竟发明黑科技捡回一命..有文化太可怕>,火得不能再火!讲得是一个名叫李红涛的男子,因为太聪明导致警察叔叔抓不到,越狱之后开着警车到处招摇,本来已经被判了死刑却在监狱里通过数理化知识,发明了专利,获得了发明博览会金奖,就这样成功从死刑线上捡回一条命,变成了有期徒刑.他又帮着监狱改良了防越狱系统,最终成功开始另一段生活--然而,很多人看完帖子,在为离奇情节折服之余,第一反应是:

郑重声明,这真的不是电影情节,这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一件神人神事!最近有一个帖子,《真人版侠盗猎车:浙大男越狱抢警车被判死刑,竟发明黑科技捡回一命..有文化太可怕》,火得不能再火!


讲得是一个名叫李红涛的男子,因为太聪明导致警察叔叔抓不到,越狱之后开着警车到处招摇,本来已经被判了死刑却在监狱里通过数理化知识,发明了专利,获得了发明博览会金奖,就这样成功从死刑线上捡回一条命,变成了有期徒刑。他又帮着监狱改良了防越狱系统,最终成功开始另一段生活……

然而,很多人看完帖子,在为离奇情节折服之余,第一反应是:这是真事?还是虚构?这是新闻?还是故事会、知音、读者文摘?真的有李红涛这个人吗?


经多处查证,小编编发现大约10多年前,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的一期节目,名字叫《生死时速》,曾对李红涛的人生和心路历程都有过全面的报道。


所以结论是:小伙伴们!传说中智商碾压常人的李红涛是真实存在的!


首次越狱:诈骗被抓,趁警察吃饭逃脱

1966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李洪涛,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电子系,毕业之后在昆明结婚安家。

26岁那年准备和同学合伙开公司,由于缺乏资金,李红涛铤而走险,伪造了某单位的银行印鉴,从银行把某单位的钱转汇到了预先用假名开立的账户上,成功骗汇8万元。当第二次再准备骗汇10万元时,李红涛被公安局抓获。

第一次进公安局

李红涛有种莫名的快感

在被押送途中

李红涛一路哼着歌

开始计划着逃跑方案

嗯…理科学霸男的内心世界

果然是我等凡夫俗子无法体会的

1992年4月18日,也就是被抓当天,李红涛趁民警吃饭时成功逃脱!李红涛回到家中,准备好路上逃亡的必需品,然后乘火车逃到了贵阳。因刚学会开车,李红涛想到开车逃亡。4月26日,在贵阳某宾馆附近,李红涛用自制的车钥匙,偷盗了"奥迪"车一部,然后开启了他的逃亡之路…

再次越狱:偷完奥迪偷警车,从逃犯到死刑犯

风雨交加的逃亡途中,由于车技不熟练,李红涛慌乱中连人带车翻进了路边的沟里。但幸运的是,他毫发无损,并得到了当地一位好心农民的救助。之后,李红涛继续开车前进。

你说你就好好开着你的奥迪车逃亡呗

不,学霸的神思维再一次显现

当他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一辆桑塔纳的警车时,他起了念想:开着警车逃亡一定很爽吧?然后……成功偷取了这辆警车!开着警车,日夜兼程,李红涛从南宁一路开回了昆明。回到昆明后,他并没到处躲藏,反而几次跑到某前任女友就读的大学去看她。

1992年6月19日,公安机关在大学校园内,将他第二次抓获。

被第二次抓获后的李红涛内心十分平静。在昆明市收容收审所,他向经办人员交代了所有犯罪经过,不光是诈骗的部分,还把如何出逃,盗窃汽车的事情,也都交代了。

可面对如此"坦率"、"诚实"的罪犯,经办是持怀疑态度的,并开始暗中调查。李红涛在收审所里一熬就是四五个月,他说:"提审我时,我告诉他们尽快处理我。三个月不办掉的话,我可能还会脱逃的。"

经办们不相信李红涛的威胁,对他的话一笑了之,可是却深深刺激了李红涛。

为了赌气

李红涛再次选择逃跑

为了顺利脱逃,李红涛策划了一套周密的计划,并策动另两名在押犯。三人花了几天,用自制的工具挖通监所墙壁。那晚,墙壁打通了,李红涛躲过了值班干警,但他的另外两名同伙却没有这么幸运。

1992年11月16日

李红涛逃出了昆明市收容收审所,

连夜跑到圆通山附近后,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给经办案子的警察打电话,

证明自己的胜利。

挂上电话,李红涛乘火车到了柳州,继续亡命生涯。这一回,他盯上了一辆标致牌轿车,也成功得手了。李红涛漫无目的地开车在柳州四处逃窜。

1992年12月8日,李红涛被公安机关第三次抓获。

在逃亡中,唯一能让李红涛全神贯注的就是发明"无刷电机"的构想。他是学无线电的,对于机械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第三次被捕后,在柳州关押了一段时间。1993年2月,李红涛被押解回昆明市第一看守所。1993年4月26日,李红涛被公安机关正式逮捕。

在昆明第一看守所等待判决期间,李红涛不厌其烦地向管教民警谈起他做实验的要求。最后,所里领导经认真研究,冒着风险同意了他的要求。

看守所特地为李红涛

提供了一间监舍做实验

从此,他便开始潜心实验

可实验条件简陋

"无刷电机"始终没有运转起来

就在此时,1993年11月1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红涛下达了一审判决,以诈骗罪、逃脱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判处李红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接到死刑判决书

是李红涛预料之中的事情

李红涛也感到自己

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边缘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

发明“神器”改判死缓 ,完成自我救赎

昆明市第一看守所的领导经反复研究,同意他进行第二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期间,1993年12月,云南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李红涛的死刑,执行通知书下达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按照规定,判决书下达后,七天之内就必须执行死刑。

李红涛剩下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分秒来计算。为了解决李红涛遇到的难题,昆明市第一看守所所长孙尔云亲自把云南省电器科学研究所的几位专家请到看守所,对他现场指导。专家的建议,使李红涛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1993年12月的最后一天

也是李红涛生命的最后期限

实验成功了

当晚,所长孙尔云赶紧写了份请求暂缓执行李红涛死刑的报告,送到了昆明市公安局,公安局局长亲自批示,并以昆明市公安局红头文件的形式,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提请暂缓执行请求,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议很快答复,同意暂缓执行。

在以后的一年里,为了李红涛能改判,为了争取时间,看守所一边为李红涛申请专利,一边经主管部门特批,带李红涛到电器研究所测试数据,完善模型。

1995年,李红涛发明的"无刷电励磁电机",获得第五届中国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一等奖。据悉,李红涛在申请专利时,化名为"杨红俊"。

随后几年,李红涛(化名"杨红俊")又有多项发明,获得三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由于李红涛的重大立功表现,符合法律改判和减刑规定,死缓改有期徒刑。

2009年,李红涛刑满释放,开始了新的生活。

事还没有完!

李红涛联想到当年他成功脱逃的两次经历,

决定帮助监狱改善管理系统。

此后,李红涛与昆明市第一看守所技术干警研发的

全电脑监狱监控管理系统获得成功,

昆明第一看守所跃入

全国20家模范看守所之列。

吃瓜群众惊呆了

@笑口常开: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

@老昊138:学好数理化,坐牢都不怕。

@哔哔吧啵:在这种人跟前,我活不过一集。

@橘子Sabrina:非常好的电影题材。

@小雨爱月:作为数学低分,语文优秀的我,心碎成了渣渣。

@mx_looo:故事的最后,他发明了防止别人越狱的方法哈哈哈

我1984年大学毕业到云南电视台工作,至2007年底调离,共23年,历经诸多往事,媒体上讲过的不想再讲了,我只想讲讲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    猪圈风波

刚刚进台时,职工住房非常紧张,许多老资格职工都没有像样的住房,我们这些小半截就更别去想了,五华山上到处盖满了油毛毡顶的防震棚,大多是广播电视厅的职工宿舍。隔壁的省政府很少听说有人住毡棚,我同学分配到省政府工作,第一年就分到了三套间,自然不需要毡棚。

   毡棚对面的空地上,武警部队建了个猪圈,养了许多猪,气味颇难忍受。

终于有那么一天,武警战士浩浩荡荡把猪圈里的猪全部赶走了,却没有对猪圈的归属做任何解释。于是,毡棚里那些拖家带口的男女们开始打猪圈的主意,胆子大一点的便撬开猪圈的大门搬了进去,其他人一看见这阵状也急红了眼,纷纷效仿,一时间,猪圈不够分配了,两家职工为了争夺猪圈发生了冲突,差一点大打出手。

   猪圈的产权原本不归广播电视厅所有,可职工之间为了猪圈发生严重冲突,找厅领导调解,为了避免酿成更多的矛盾,厅办公室正式下达通知,猪圈的分配要写申请、论资排辈,除留两间做新职工宿舍外,其余的圈栏按提出申请职工的工龄、家庭人数、行政级别排队。

   那时的大牌主持程航英(后调陕西台)等,如愿以偿分到了一栏猪圈,而侯昆、刘丕新这些新来的小字辈们,被宣布不具有入住猪圈的资格。

    20多年过去了,云南电视台的职工住房条件大大地改善了,有些人甚至在郊外盖起了自己的山庄、别墅。

而这20年间,云南台的节目和社会影响力,没见得增加多少……。

二、   茅台酒和敌敌畏 

进台第一年,我在总编室当秘书,负责节目编排、审电视剧和拆阅各种文件,每天过手的机密文件都是一大摞,其实大多数内容都无所谓密秘密可言。

有一天突然接到贵州茅台酒厂的紧急电报(没有加密),说有一批含有敌敌畏的茅台酒已经投放昆明市场,要通过电视广告紧急追回。

人命关天,非同小可,我紧急通知广告部将电报内容制成字幕,请播音员配了音。最后审片的时候,总编室领导非常不放心,要我再跟贵州茅台酒厂打个电话,确认内容属实,可以播出,可是我手里没有茅台酒厂的电话,通过114查询,好不容易找到茅台酒厂的厂长办公室,厂长又偏偏不在,几经周折,电话那边终于传来一个非常浑浊的声音,说此事怎样处理,厂领导班子还要继续研究,那封电报只代表个别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整个厂领导班子。

于是电报的内容终于没有被公开播出去。但此事事关重大,我要求对方务必给我一个明确解释。

几个星期后,接到对方写来的一封信:解释那批茅台酒并不是敌敌畏超标,而是敌敌畏中的乳油物质超标了,信中还解释,所有的茅台酒都含有敌敌畏乳油物质。

只不过那批茅台酒的乳油物质含量超过了技术上的允许值(好像是0、1%,记不清了)。

敌敌畏乳油为什么会进入茅台酒、为什么一定要用乳油物质来兑茅台酒,信中没有明确解释---这是人家的商业秘密。

2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在其他媒体上看到有关茅台酒和敌敌畏的话题,只知道敌敌畏加在馒头里味道比较鲜美,有人做过。好在从那以后,只要不是特别隆重的场合,我一般是不主动喝茅台酒的,不是因为敌敌畏,而是因为茅台酒太贵。

三、   我的老搭档杨哥

 进台第一年,我兼台里的团支部委员,书记是大牌主持程航英,副书记姓杨,是比我早几年进台的干部子女。

程航英平时不大管事,团支部的事都放给杨哥和我去做。我和杨哥搭档很默契,在团支部里,杨哥是个实干家,程航英有号召力;我管宣传(绰号戈倍尔),那时共青团经费虽然十分紧张,但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最后再被我添油加醋往领导那里一鼓噪,几乎年年都是厅里的先进团支部,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哪一届团支部能和我们相比。

   然而一转眼我们几个就到了退团的年龄,程航英去了陕西;杨哥从原来的新闻部调广告部,我则一门心思地演电视剧(李幼斌老哥说我今后当演员肯定比当导演更出色,可惜那时候他名气太小,说话没人听)。

   杨哥在我记忆里是个非常朴实的年轻人,祖籍北方,父亲是南下干部,但他只会讲一口地道的云南话,并且经常腼腆和结巴,与漂亮的女孩谈话甚至还会脸红。和新闻部里那些个个人精的高干子女们相比,杨哥实在太不起眼。我想杨哥这种人到了广告部,和那些一门心思钻钱眼的广告女郎、帅哥们在一起,一定也会有一种格格不入。

   记得好像是我去拍《中国远征军》那一年,从摄制组回来时有人告诉我:杨哥失踪了!

   ----杨哥被人告发私吞50万广告款,并且经过调查证据确凿,于是杨哥被检察院收审。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检察官中午吃饭把杨哥锁在屋里,回来的时候,检察院看守他的人已经被钝器打昏,杨哥逃得无影无踪。

    检察官追到杨哥家里,发现杨哥的家已经被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沙发的夹层都被划破了,所有可用的证据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从杨哥逃离检察院到检察官追至他家,其间不到1小时;从检察院到杨哥家最快也要20分钟,显然,杨哥自己的动作不可能那么迅速,背后应该另有其人。

   检察院又调查了和杨哥共事的资深广告人老马,老马声称自己手里有个黑账本,上面记录了某些领导的黑账。老马把那个黑账本交给检察官,检察官却没有立刻把账本拿走,同样是外出吃中午饭,检察官们回来时,老马锁在抽屉里的黑账本已经不翼而飞,而抽屉并没有被撬……。老马那年56岁,事发之前满头黑发,一年以后已经白发苍苍(虽然看上去也很有风度)。

杨哥失踪到现在已整整14年了,他究竟是怎么从检察院逃走的,背后帮助他的是些什么人,至今仍是不解之谜!至于杨哥最后究竟是逃走了,还是被人活埋了,他现在究竟在哪儿?是死还是活?同样是整个YNTV的不解之谜!

总之,此事发生在平日老实巴焦的杨哥身上,着实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四、   记者碎尸案记忆

我在云南电视台工作23年,经历的事情很多,最可怕的一件事是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云南电视台记者碎尸案。

本世纪第一个新年刚过,昆明遭遇了一场大雪,云南台记者冒雪采访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当周的《云南广播电视报》头版,照片中央是一个年轻英俊的电视记者正在做现场讲述。然而仅仅3天后,这名年轻记者成了杀人犯!

该记者姓杨,被害人是杨记者的朋友、《广播电视报》王编辑。王编辑与杨记者发生了一万五千元的债务纠纷(究竟是谁借谁的钱我已经记不清了),由于债务引起争吵和互殴,杨记者出于自卫,抄起桌子上的榔头砸昏了王编辑,后发现对方已经咽气,杨记者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王编辑的尸体肢解了准备藏匿,他还打电话让他的朋友、同在新闻部的G记者帮忙,G记者非常害怕,借口去卖包装袋装尸体,到公安局报了警。

案发第二天早晨,云南台上上下下沸沸扬扬,第一个告诉我这件事的,是少儿主持梅子,我感到很吃惊,因我之前并不认识这位杨记者(云南台那几年进来的新人很多,出去的也很多),问刚从新闻部过来的梅子,此人长什么样?梅指着当周《广播电视报》说:不就是上头版的这位帅哥吗?我仔细端详那照片,此人好像在食堂或走廊之类的地方曾经见过,但印象不深刻。

到了中午,全台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敢再议论这件事。主管日常工作的常务副台长L下令:任何人不准继续议论这件事,消息不许外传,不许擅自接待外媒记者等等。

当时广播电视厅厅长已决定不再兼任电视台台长,而云南电视台的新台长还没有上任,这位常务副台长是云南台当时实际的一把手,这时候发生这种事,显然对于他的前途十分不利。

此事因为先惊动了公安局,所以一切只能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云南电视台花了很大的力气,阻止了一切新闻媒体报道这个案子。直到庭审时,昆明市有几家小报才作了低调披露,标题好像叫《记者锤杀记者》。

云南电视台对外封锁消息确实很严密,包括他们的上级领导部门,但毕竟纸包不住火。一年后,相邻的广播电台发生播出事故,主管宣传的省委领导亲自召开广播电视厅处级干部会,在批评电台的播出事故后,领导突然话锋一转,拍着桌子严厉地说:“这里发生了惊天大事,有人居然长达一年不向我报告。”起初与会者都不由得一愣,后来才明白,领导说的不是电台的播出事故,而是电视台的杀人案!

那时云南电视台的新台长已经上任,那位常务副台长起初心里还不服气,这回挨一顿臭骂,浑身冷汗不已,反而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了。

王编辑的妻子为了把孩子养大,要求杨记者赔偿20万,并主动请求法庭对杨记者从轻处理,但法律毕竟没有这种先例,杨记者最后被判处死刑。

而那位到公安局报案的G记者,很快被新闻部安排待岗半年多(新闻部一直由那位常务副台长主管),后调往其他部门。那位常务副台长直到9年后的今天,仍在原来位置上。

五、   最临危不惧的是美女

进台工作的前十年,很少发生记者在外采访被殴打的事情。最可怕的一次暴力纠纷是在西双版纳舞厅跳舞引起的,和新闻采访无关。

可后来这几年,这类事情屡屡发生!

l        我在少儿栏目时,铁路小学有位女校长很想成为教育名家,自己花钱

搞了一个什么教育研讨会,还拍了专题片,带子送到我办公室,那个星期正好缺节目,我很快就安排播出了。然而节目刚刚播出去,就有学生家长来告状,说那个女校长把她儿子逼疯了,女主持陶红岩借口追踪采访上星期的研讨会到学校暗访,但很快就被识破,那个自称教育学专家的女校长立刻变身泼妇,粗话恶语,要将女主持搡出学校,并且企图推倒摄像员,砸毁摄像机,幸好摄像机没有被摔坏,摄像师变换了一个姿势,悄悄把那个女校长耍泼的全过程都拍了下来,女校长后来竟然没有察觉。

在镜头中,陶红岩从头至尾都表现得非常镇定。她后来成了台湾某议员的夫人,据说在那边也是个厉害的角儿。

    可惜女校长撒泼的那些镜头电视台一直没让播出。

l        焦德平是位老记者,很有才华,那年我做完发展研究部的工作,想换

个岗位,但我那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接替的,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要角,必须物色一个才能出众的人来接替我,最初选中了焦德平,参加发展研究部新一轮竞聘演讲后,大家对他很满意,只是老焦不会打电脑,有人担心他写东西慢,逼他回去练习电脑打字。

然而老焦参加竞聘演讲后,一直没有上任,先是原部门不放他走。但两个月后突然有人告诉我:老焦出事儿了,恐怕来不了啦,要我安心工作。到底怎么回事儿?

那天早晨老焦来上班时,照例到途中一个小吃店吃早餐,就在这时,进来一伙人,问他是不是名叫焦德平,焦德平刚回答完“是”,那伙人不由分说拎起板凳就往他身上猛砸,焦德平防不胜防,最后被打断两根肋骨。

老焦的案子引起省委领导的关注,丹增同志还亲自去看望过他,照片登在单位的一份内部刊物上,鲜为外人所知。老焦的案子一直没破,据怀疑是因为老焦曾曝光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弄虚作假,欺骗客户,引起对方的嫉恨。但此次行动策划得很严密,对方反侦察能力很强,实不愧为大公司风范!

原本比我年轻的老焦出院后,头发不知不觉已开始花白……。然而他对我说,通过这件事儿,他想继续留下来当记者,而不是去搞战略研究。

l        法制栏目是暴力事件最多的一个栏目,几乎没有哪一个记者在外面没

挨过打,陪同他们采访的法官检察官甚至公安人员,也时有鼻青脸肿者。

我没有参加过法制栏目,但法制栏目和我们少儿栏目一直由同一个部门领导主管,所以关系比较密切。有一天刚吃完中午饭,那位部领导突然叫我和主持人任聪紧急出发,说是跟他去解救人质。

原来,法制栏目女主持李新在农村采访一起法律纠纷时,被一百多村民围困在打谷场上,已经两个多小时了,整个摄制组没吃没喝。

领导最早是准备让我去交换人质,先把李新和摄像机救出来,但临出发之前又觉得这个办法不妥当,且担心我这副摸样搞不好会激怒对方,于是叫我不要去现场,在家里守电话机,改换他人去。

直到下午快下班时,任聪他们才簇拥着李新等三个疲惫不堪的记者,从事发现场回来。

这一次她们没有挨打,但被围困了整整四个小时,连面包和矿泉水都吃不上,任聪事后跟我说,李新在现场显得非常勇敢、镇定,连他都被感动了。

可惜我没有能亲自到现场,但李新的勇敢和镇定,我几年以后去砚山演出时亲自领教了:那天摄制组在盘江边的荒山野岭发生一起蹊跷的车祸,有人怀疑汽车遇鬼了,当时天已经快黑了,李新带着几个民工守在荒山野岭的车祸现场,我们好几个男同志要求留下来陪她,可李新担心山上口粮不够吃,毫不犹豫地一概拒绝,李新凭自己的一部手机,有条不紊地向各有关方面报告现场情况,组织救援,直到深夜才最后离开现场,那时李新已被提拔为文艺部副主任,又是砚山演出的执行导演。

或许正因为李新有这么一种临危不乱的品格,如今她作为民族文化强省文艺宣传领域的领导干部,能够有条不紊地经历一个又一个大型文艺活动和赛事而鲜有纰漏。

云南电视台的美女在很多时候比男人还勇敢。据说美女记者许玲在采访滇池围海造田时被打时,也显得非常从容镇定。还有个女记者在采访一个环保事件时得罪了某大款,大款声称要用宝马车撞死女记者,但由于女记者的从容镇定,时速近一百公里的宝马赛车最后只好在距女记者半米远的地方紧急刹车,女记者安然无恙。

有趣的是本故事的女主人公李新、陶红岩都是大连女孩,俩人一起到云南、一起进台,被人戏称是大连邦。许玲也是北方人,是不是北方女孩更有胆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