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砖评:董存瑞炸碉堡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独家砖评:颠覆英雄是对精神遗产的自戕作者:司欣 稿源:红网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为此,解放军报撰文批评歪曲董存瑞事迹媒体,称中华民族不可辱

独家砖评:颠覆英雄是对精神遗产的自戕作者:司欣 稿源:红网

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为此,解放军报撰文批评歪曲董存瑞事迹媒体,称中华民族不可辱。(2006年7月12日《解放军报》)

此文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显然,对董存瑞的怀疑不仅是抹杀历史,更是在消解正义。而当下,这股歪曲甚至是颠覆英雄的思潮正有越演越烈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其往往披着“还原历史真相”或者“史实揭密”之类的面纱,好似捍卫历史公正,其实是在搅历史的浑水,有意无意迎合某种阴暗与庸俗的社会心理。

更危险的是,这股风气并非源出社会渠道,而是来自某些具有传播公信力的媒体或机构,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抛弃了新闻理性和价值判断,利用宣传公器,公然拿历史开刀,直至向英雄开炮。

如果对英雄的怀疑是建立在价值判断或内核审视,并出具足够的历史依据,也还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怀疑。问题是,大多数顶着“揭密”,“真相”一类的言论,往往是信口开河,破绽百出。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想像对历史重新下定义。

因此,他们对史实的所谓“重新定位”,缺乏最起码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基础,更象某种文革心态的复活——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凡是社会所公认的,历史有定论的,政府所倡导的,公众所信服的,统统成为他们消解和颠覆的价值对象,并从中享受破坏的快感: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英雄。

更要紧的是,他们不仅获得了破坏的快感,更享受到破坏带来的现实利益:行将倒闭的报刊发行量直线上升了,奄奄一息的栏目瞬间火了、喋喋不休的诋毁者一夜成名了……因而,拿历史和英雄开涮,在一个心态浮躁的社会里,正在日益成为一种文化阴谋,由于暗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既定价值发生厌倦,急需重估甚至是否定历史和文化现状,并确立新型价值判断的心理需要,这股解构热拥有大量的市场。

何况,还有某种阴暗的社会心态、不明就里的迷惘主义者、生而叛逆的年轻一代、以及某些反社会和反政府势力……也在不时为其推波助澜。

很遗憾的是,在这些痞性十足,酷评当道而良知缺位的摇唇鼓舌中,出现了少数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是具有政府身份的专家身影。比如,前年就有教育部门的教科书编纂专家这样评价岳飞: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不能把岳飞、文天祥称之为民族英雄。

而与此同时,新加坡国会却给予中国的南宋爱国英雄岳飞以无上的礼遇。在新加坡的军营里,保存着岳母刺字的壁画。

李显龙认为,新加坡在“英雄真空”的情形下,需要借用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外来英雄,以激励新一代的精忠报国之心。就如圣女贞德是法国人的爱国精神象征,美国人常借用英国古代的爱国英雄激励士气一样,岳飞跨越时空的爱国精神投射在新加坡,其精神意义是建立强大防卫“心件”的一大要素。

这场颠覆英雄的文化阴谋,无疑是一种精神遗产的自戕行为。当然,其中不无对政治巨人化时期肆意拔高英雄的矫枉,但“矮化”英雄同样不可取,从教育后代和社会传播的角度讲甚至危害更大。不仅伤害社会正义和公众感情,也将离散经济建设时期的民族凝聚性和向心力。

因而,即使重估英雄,也当建立在客观和理性之上。更何况,我们当前需要的是明确的,统一的,良性的价值观,现存的英雄评价,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淬炼,有民众基础,符合民族感情,因而具有极大的可信性,不该被任意消解和怀疑。否则既是对英雄的侮辱,也是对人类经验判断的不尊重,更有可能成为少数别有用心者破坏社会安定的工具。

新闻背景:

军报批歪曲董存瑞事迹媒体 称中华民族不可辱

2006年07月12日【来源:解放军报】

戏说“红色经典”已经成为时下媒体的一种痼疾,从伤害杨子荣再到董存瑞,真不敢想象下一个被玷污的英雄是谁。当前,全国正开展“荣辱观”教育,我们希望传媒界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颠覆英雄,不要动摇中华民族神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歪曲英雄,否定历史,是在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

——见证者回顾董存瑞的英雄壮举

编者的话

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

”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本报下面刊登的是当年董存瑞英雄壮举的见证人对历史的回顾,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历史见证者的回顾,能够对董存瑞烈士的英雄壮举有一个真实的认知。

董存瑞的战友们有话要说

■刘国彬

5月25日,在董存瑞牺牲58周年的日子里,某杂志刊登的访问电影《董存瑞》导演的文章传到了沈阳、大连、锦州、延吉等地,一些地方报刊相继转载了此文,该文对董存瑞烈士牺牲过程的再回顾,引起了社会一些人的误解。

58年前,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为新中国捐躯的历史事实,竟然在半个多世纪后,忽然被人称为一种“推测”。董存瑞这位写进课本,写进军史,写进党史的英雄战士,这位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军人“奉献牺牲”、“报效国家”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的英雄,今天竟然面临着颠覆。

董存瑞精神已经成为我军军魂的一个特定代表。张挂在全军各个连队的英模画像中的董存瑞,正是手托炸药包炸毁敌碉堡的那个永恒瞬间,难道这只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吗?为了澄清史实,笔者釆访了部分健在的董存瑞事迹的见证人,老英雄们个个对此义愤填膺,个个热泪纵横地表示:一定要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我们要为英雄董存瑞说话,要捍卫历史史实,捍卫董存瑞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