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 从大冶到香港——访彭清华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3年9月起,中央政府调整中联办,副主任人数由4人增至8人.拥有博士学历和多年中央组织部工作经验的彭清华,便在这时候调任到香港中联办,担任第二把手,成为中联办最年轻的副主任.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任命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彭清华为中联办主任.消息传出,这位湖北省大冶市籍的最年轻的中联办主任备受关注.2004年6月21日,由香港湖北联谊会既汉港联谊会举办的欢迎湖北省经贸合作代表团宴会在香港举行.会上,身为湖北老乡的时任中联办副主任彭清华致辞时不忘为家乡做广告.他说,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息息相

2003年9月起,中央政府调整中联办,副主任人数由4人增至8人。拥有博士学历和多年中央组织部工作经验的彭清华,便在这时候调任到香港中联办,担任第二把手,成为中联办最年轻的副主任。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任命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彭清华为中联办主任。消息传出,这位湖北省大冶市籍的最年轻的中联办主任备受关注。

2004年6月21日,由香港湖北联谊会既汉港联谊会举办的欢迎湖北省经贸合作代表团宴会在香港举行。会上,身为湖北老乡的时任中联办副主任彭清华致辞时不忘为家乡做广告。

他说,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湖北地处中部,农业物产丰富,而香港作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是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 代,湖北省对港出口的农产品仅有活猪、鸡蛋、蘑菇,贸易客户单一。

随着香港的回归,市场大门敞开,交通日益便利,加上以往的良好合作,湖北的农副产品已被 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所接受。对于湖北而言,香港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优势,有更规范、稳定的销售渠道,借助香港的市场平台,可让更多湖北农产品打开国际市 场,走向海外。这样既可实现农民增收、又可实现两地双赢。

熟悉彭清华的人介绍,他工作能力很强,曾担任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的秘书;后在党政干部局、地方干部局、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社和研究室担任领导职务,2001年2月担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一职。

在此期间,彭清华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制定和修改,以及条例的出台实施和宣传,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彭清华曾经在家乡大冶市上山下乡,1979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中组部。

彭清华的小学老师回忆说,彭清华自小就沉着、冷静,读书时好静不好动,好思考不好玩,作文比许多中学生都写得好。另一位小学老师彭方来透露,彭清华在读五年 级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在教室里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他身上,他没有生气,冷静地对那位同学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吐痰注意点,别再吐错地方。”当时,彭老师就认定彭清华今后必成大器。

彭清华为人亲切,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对于一些有才华但曾在生活中犯过小错的官员,都愿意给予机会改过。许多人都很感激他,这也令他在官场上形象很好。

彭清华说:“我中学毕业时,正值搞‘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没有机会上大学,毕业以后‘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了。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制度,才有机会考上大学。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家乡的高考升学率大概只有2%至3%,而要考上名牌大学,千分之一的机率都不到。正因为如此,上大学和选专业比起来,更看重上大学。

实际上我当时选择专业是非常偶然的。我报考的是经济专业,但是学校录取时把我调配到哲学专业去了。可能因为报经济系的学生多,报哲学系的学生少一些,而我上大学前已工作了5年,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学校或许认为我更适合读哲学,事先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所以读哲学专业对我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我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就很坦然地去读了。

“虽然读了哲学,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读一点经济,因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对经济不了解,到社会上工作以后很难适应。所以 参加工作后,我又抽出时间读了两个与经济有关的专业。虽然这一过程不完全是由我主观决定的,但是我很乐于接受这样一个现实的选择和安排。”

彭清华说:“我的父亲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我常听他说,是能吃饱肚子。因为家里穷。现在,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

彭清华坦言,自己家中三代人的不同愿望,其实折射出的是中国现代史上3个 不同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年代、“文革”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年人的命运始终是与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意识到或者没意识到,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属于自己的祖国,国家观念是一种最基本的观念,民族感情是一种 最圣洁的感情,社会责任是一种最崇高的责任。”

曾作为主管中联办组织工作的“二把手”,彭清华来到香港后,在中联办先后组建了青年工作部、警务联络部、社团联络部、法律部等多个部门,全面加强与香港社会的联系。2007年秋天的中共十七大前夕,他更接替高祀仁出任香港工委书记,并在十七大当选中央委员,当时外界已经预测他将成为中联办主任。

对于过去5年彭清华在香港的工作表现,当地政坛的评价甚高,认为彭清华为人务实,个性稳重,容易沟通。此外,经常采访彭清华的香港传媒对彭的印象也不错,普遍感觉彭清华很亲切。

彭清华上任后,有两项重点任务摆在了他的面前:其一,中央政府早前已表明同意香港于2017年实施特首普选,如何在这方面做好准备,确保爱国爱港人士担任特首,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成功履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将是彭清华重之又重的工作;其二,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2年,但许多香港人对内地甚至中联办仍然不了解,如何提高港人的国民教育、对内地的认识,以及增加中联办的透明度,也是彭清华的另一项任务。

彭 清华被问及对比内地的青年人,对香港的青年人有什么看法?他觉得,香港青年的特点一是视野比较开阔。香港的年轻人处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国 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对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了解的比较多,思想比较活跃,这是香港青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再一个,香港的青年人很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这 和香港的教育方式有关系。香港的教育制度比较宽松和灵活,学生思维相对来讲比较活跃。第三个,香港青年爱国热情高,还有很强的公益心。

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香港传递,是到中国境内的第一站。香港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喜迎圣火,青年人所表现的强烈爱国热情,令人感动和震撼。大家一下子有一种非常扬眉吐气的感觉。2008年为四川地震灾区赈灾,香港有很多的义工、志愿者参加,香港青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中联办具体承担协助办理募捐事宜,很多香港的青年学生,包括小孩,都把自己的零用钱拿来投入捐款箱,名也不留就走了,场面非常感人。

彭清华说,鄂港两地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深化鄂港两地经济交流,实现互惠双赢,既给香港带来新机会,也给湖北发展增加新动力。近年来,两地在政府推 动下交往日益密切,合作关系逐步加深。当前,随着港资和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湖北迎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湖北区位优势独特,承接产业 转移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驻港中联办将不遗余力地推动鄂港在更广泛的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彭清华表示,尽管他一直在北京和香港工作,但他一直在关注家乡湖北的发展,为家乡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