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简介 彭清华简历 彭清华父亲、夫人资料揭秘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彭清华,男,汉族,1957年4月生,湖北大冶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8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8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加入中组部,曾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干部局.地方干部局.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工作,长期担任原中组部部长宋平的秘书.2001年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2003年12月,由北京派到香港,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2009年5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

彭清华,男,汉族,1957年4月生,湖北大冶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8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8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加入中组部,曾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干部局、地方干部局、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工作,长期担任原中组部部长宋平的秘书。

2001年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2003年12月,由北京派到香港,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2009年5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经常发表香港事务的相关言论。2012年12月19日,被任命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现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彭清华资料 中文名: 彭清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大冶市茗山乡 出生日期: 1957年4月 职业: 广西区委书记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

彭清华简历 1964—1974年,先后在湖北省大冶县古塘小学、白石祠中学(现茗山中学)、大冶一中读书 1974.08—1975.11 湖北省大冶县太婆尖茶场知青组长 1975.11—1979.

08 湖北省大冶县委知青办干事、公社党办秘书、县委办公室秘书 1979.08—1983.07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83.07—1988.08 中组部党政外事干部局干事,地方干部局干事、副处长(1988.

07) 1988.08—1992.11 中组部秘书 1992.11—1997.03 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负责人、副所长(其间:1993.

09—1996.03 湖南大学工业外贸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03—1999.05 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建研究》杂志社总编辑 1999.

05—2001.01 中组部研究室主任兼政策法规局局长(2000.06) 2001.01—2001.02 中组部干部一局局长 2001.02—2003.

12 中组部部务委员(副部长级)兼干部一局局长(1996.03—2001.06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3.12—2007.07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 2007.

07—2009.05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正部长级) 2009.05—2012.12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   2012.12—2013.

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13.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 2013.05——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广西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1日,政坛新星彭清华当选为十七大中央委员、青年航天专家刘石泉当选为十七大中央候补委员的消息传到他们的家乡——大冶市茗山乡后,整个山乡沸腾了,乡亲们为家乡涌现两名英才感动骄傲和自豪。

23日上午记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茗山乡,他们的乡邻、朋友和亲人争相向记者讲述彭清华和刘石泉在家乡的成长经历和为党为国家的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称赞他们是从大茗山流出的清泉,是千古铜都迎阳怒放的铜草花。

从乡村干部到政坛新秀

上午八时许,记者走近彭家堍村彭家堍自然村,远远就看见村头高高耸立的一棵古槠树。村前是无垠的稻田,黄澄澄的稻穗迎风摇摆,丰收在望,村中一百多幢房屋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后是雄伟的大茗山。这就是十七大中央委员彭清华的老家。

古塘小学、江天寿小学、白石祠中小学是几所到今天仍然破旧的农村小学。从1964年起彭清华就在这几所条件极其艰苦的贫困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当时他的父亲彭春海在矿山区(现陈贵镇)任区委书记,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奶奶柯喜贵就照顾彭清华读书和生活。

彭清华当时的小学老师,66岁的彭义周老人说,彭清华读书时好静不好动,好思考不好玩,他的语文成绩特别好,作文比许多中学生都要写得好。虽然他是区委书记的儿子,在同学中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可是他很朴素,从来没有优越感。彭清华在小学一至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职务。

彭清华另外一个小学老师,62岁的彭方来老人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彭清华在读五年级,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教室故意将一口痰吐在彭清华身上,彭清华没有生气,冷静的对那位同学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吐痰注意点,别再吐错地方。"当时,彭方来为彭清华的沉着、冷静和宽广的胸怀感到震惊,他当时就认定此学生今后必成大器。

彭清华读初中时,家在彭家堍,可学校在陈贵,离家有五公里,但他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床步行,从来没有迟到过。1970年他转入县城大冶一中,那时他和父亲住在陈贵,陈贵距大冶有20多公里,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不坐车,步行20多公里上学。有的同学对此不解,他说,红军能走二万五,我走四五十里算什么?

1974年,17岁的彭清华下放到殷祖镇太婆尖茶场锻炼,这个茶场位于当时黄石最高峰太婆尖上,那里的茶叶特别好,可是条件非常艰苦,知青们有时一个月也下不了一次山,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别人打牌、聊天,他却在专心看书,为他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表现突出,1976年,彭清华作为知青代表抽调到大冶县知识青年办公室工作,一年后调到县委办公室任秘书,1978年又调到还地桥党办工作,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而离开大冶。由于在校品学兼优,1983年彭清华毕业分配到中央组织部工作。

彭清华在中组部工作二十年间,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仍继续学习,1995年获得湖南大学硕士学位,几年后又获得广东中山大学博士学位。他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秘书、中组部党建厅副厅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党建杂志社社长、中组部研究室主任等职。

2001年2月被任命为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调配局局长。由于彭清华年富力强、政绩突出,工作作风低调务实,2004年元月,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副主任。当时香港的重要媒体《大公报》、《凤凰卫视》等认为任命彭清华为中联办副主任反映中央对香港工作的重视和对彭清华本人工作能力的肯定。

彭清华在香港任职期间,为香港基本法的实施,为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香港和内地的联系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七大召开前夕,他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夫人董赵洪娉、现特首曾荫权的夫人曾鲍笑薇带领由特区政府官员夫人、香港工商界著名人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演艺界明星组成的中秋探访团,一起到驻港部队昂船洲基地进行慰问。

在慰问时他还组织香港明星足球队和驻港部队足球队进行了一场球友谊赛,在比赛时彭清华亲自上场开球,香港明星和驻港官兵奋力拼搏,难分胜负。而场外,由历届香港小姐带领的拉拉队也是呐喊助威,一片火热。

彭清华1979年离开家乡,至今已有28年,可他情系故乡,几乎年年都要回乡,利用他的能力和影响为家乡的建设服务。2004年5月,他带领"香港知名企业家投资考察团"到黄石进行考察时,他在市政府举行的欢迎会上,深情地对香港企业家和我市领导说:他是以"双重身份"致辞,一方面代表考察团,感谢市政府的招待;另一方面代表黄石市,感谢考察团到他的家乡作客。

他说黄石市不只是山明水秀,且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希望通过此次考察,能促进香港企业家跟黄石企业界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有项目就谈项目,没有项目就讲感情"。

彭清华对香港企业家说,黄石市资源非常丰富,故需要外来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香港不只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优势,更能提供大量管理和专业人才,正好符合黄石市的需要。

彭清华对家乡茗山更是一往情深,由于茗山乡是我市的一个贫困乡,他常常为茗山乡筑路、修桥、建校、做敬老院筹集资金,他的母校古塘小学教学楼是座摇摇欲坠的危房,他多方呼吁,最后通过全国青少年基金会,投资20万将古塘小学选址重建为福特希望小学。学校建好后,他又牵线麦当劳公司捐赠价值8000元的体育器材,通过大红鹰公司捐赠价值二万元的图书。他不仅号召别人捐款,自己更是慷慨解囊,个人为村小学捐款一万元。

彭清华最近几乎每年都回到家乡。他特别尊师重教,他每次回家,不是先回家,而是先来到村小学,看望师生,询问学校的教学质量,每当得知学校有什么困难他都想方设法解决。对于一些退休的老师,他就上门去看望。彭清华对家乡教育和老师的关爱,化成了家乡老师教书育人的动力,茗山乡的教育质量一直在大冶市名列前茅。

山沟苦孩子成了航天专家

和彭家堍相隔不到两公里的柯畈村刘福八自然村也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前是清清的小溪。1962年腊月二十四,刘石泉就出生在"柯畈村刘福八36"的一个普通的土砖瓦房里。

刘石泉6岁那年,他入柯畈小学读书,他读书用功,经常获奖。由于家里距学校四五里,有一次他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刘石泉不管风吹雨打,都按时上学,从不迟到。深得老师的喜爱。1974年,11岁的刘石泉升入杨桥初中读书,1976年,年仅13的刘石泉考入茗山高中。

刘石泉读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奶奶有重病,家里弟妹多,他的生活极其困难。他住校读书,每周只带两罐头瓶咸菜,为了挣学费他还在周末到附近灵乡铁矿去捡废铁,放假和寒假时到铁山去筛铁-----在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用顽强的毅力延续着自己艰难的求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