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林彪 朱永嘉原来是这样的 林彪读懂了《论语》吗?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近日,我一直在反复地读孔子的<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应答孔子之语录,这本语录是孔子去世以后,诸弟子记载的孔夫子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之语.<论语>成书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参预的弟子亦较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本子,共二十篇,篇名皆以篇首之二.三字为题.各篇定型的时间亦有先后,作者亦非某一家弟子,故难免有前后矛盾之处,各篇的主旨亦不尽相同.全书仅有一万二千七百字,二千多年来,注释本不下五六百种,为了便于今人阅读,我萌生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它按内容重新分类编排,分

  近日,我一直在反复地读孔子的《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应答孔子之语录,这本语录是孔子去世以后,诸弟子记载的孔夫子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之语。《论语》成书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参预的弟子亦较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本子,共二十篇,篇名皆以篇首之二、三字为题。

各篇定型的时间亦有先后,作者亦非某一家弟子,故难免有前后矛盾之处,各篇的主旨亦不尽相同。全书仅有一万二千七百字,二千多年来,注释本不下五六百种,为了便于今人阅读,我萌生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它按内容重新分类编排,分为论学、为人、为政三大类,每类又各分成若干小类,以便今人翻阅,并能便于今人比较完整地掌握孔子的思想,更准确地切合当时和当今的时代意义。

我自己在阅读《论语》时,情不自禁地会联系到自己经历的往事,往往感慨系之。

记得在1974年元月12日,王洪文、江青联名写信给毛泽东,建议向全国转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汇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的材料,毛泽东看后批示同意转发。这份材料把林彪与孔孟之道联系起来,主要的一个根据,是林彪在一九七〇年八月庐山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发难,失败以后,在家里给叶群写了一副条幅,用了《论语·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中"克己复礼"四个字。

客观地讲,林彪在家里书写这个条幅,是要与叶群一起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在家中对自己庐山会议莽撞行事的一种反省。

而梁效编这一材料把意思说反了,说是林彪欲借孔孟之道搞复辟。现在想来,这样的解释不妥帖。不能因为林彪后面的表现,一切都往坏处想,以此把批林与批孔联系在一起,便显得生硬了。

再说,林彪对《论语》中所表述的思想文化是否真的领会并作为自己行为的宗旨呢?那也未必。同在《论语·颜渊》这一篇的第三十一条:"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轻易怀疑别人有什么恶意要欺诈于你,不要预先有成见认为别人对自己不信任,要有了真正的事实根据才能认定,这样才是贤者。

如果你对对方怀着不信任的态度,或者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成见,那么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有误判,根据误判作出的行为选择,对双方都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在林彪事件的过程中,双方在误判问题上的教训实在很多。

庐山会议事件的起因是一九七〇年八月十三日下午,在康生主持下,中央修改宪法小组会议上,宪法草案稿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张春桥提出:"已经有了前面理论基础一句,后一句可以不写了。"又说:"‘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是讽刺。"吴法宪不知道去掉那三个副词是毛泽东的意思,也不知道后一句话是毛泽东在会见罗马尼亚外宾波德纳拉希时针对赫鲁晓夫说的,而吴法宪认为这就抓住了张春桥的把柄,立即对张春桥展开强烈地反驳:"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是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肯定了的,这样说不是要否定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吗?"又说:"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

"

事后、黄永胜、陈伯达认为吴法宪这一炮放得好,又向叶群作了汇报,叶群告诉黄永胜说:"林副主席听了很高兴,夸吴胖子‘放炮’放得好!"林彪还叮嘱他们说,"这件事没有完,说庐山会有大的斗争。

"实际上张春桥只是重复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同志要对文革初期掀起的个人崇拜降温,他早就对林彪提出的"四个伟大"表示不满了。故林彪对修改宪法草案时,吴法宪发难与张春桥的争论作了误判,而且要进一步在庐山会议上发难。

他没有读懂孔子说的"不逆诈"这句话的意思,即不要轻易怀疑别人有什么欺诈阴谋。吴法宪、陈伯达、黄永胜乃至叶群、林彪如此激动,是由于在他们心目中涉及到利益关系。因为这些提法在林彪他们看来,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地,他们也就忘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利而行,多怨"这些话。

(《论语·里仁》)把宪法草案上个别提法问题的变更,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抱着患得患失的情绪,怎么可能客观正确地处理问题呢?说明林彪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论语》中孔子反复论述的一些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