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评粟裕:用兵狡猾 在想不到的地方咬你一口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原局的领导接到电报后,致电中央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毛泽东.周恩来对粟裕的建议十分重视.经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研究后.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向华野.中野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央军委在批准举行淮海战役之后,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方针和指导原则又作了一系列指示.10月11日,中央军委就淮海战役的具体部署,向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局.中原局发出了指示,这即是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就在华野.中野按照中央发起淮海战役的指示作紧急部署之时.粟裕于10月31日,及时

中原局的领导接到电报后,致电中央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毛泽东、周恩来对粟裕的建议十分重视。经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研究后。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向华野、中野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央军委在批准举行淮海战役之后,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方针和指导原则又作了一系列指示。10月11日,中央军委就淮海战役的具体部署,向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局、中原局发出了指示,这即是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就在华野、中野按照中央发起淮海战役的指示作紧急部署之时。粟裕于10月31日,及时向中央军委建议:“鉴于这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和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

密切注视着淮海战役局势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首长,接到粟、谭的电报连连点头,深为我军有如此博大胸怀的高级将领而欣慰。为协同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粟、谭的建议,于次日通告两野战军:“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并赋予陈、邓“临机决定”之权。这是中央军委根据战事的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改变了中野配合华野作战的格局,从组织上保证了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共同执行淮海决战的历史性任务。

淮海战役发起后不久,粟裕看到一切发展均比预期的顺利,作了进一步思考:而今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这里应该调整作战计划,应该考虑怎样打法才能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从而加快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步伐。他征询华野其他领导人的意见,认为:在淮海战场上,蒋介石采取的方针大体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以徐州部队和葫芦岛撤退的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们周旋,争取时间,加强沿江、江南和华南的防御;另一种情况是放弃徐州、蚌埠等地,将徐州附近的部队撤过江去,加强沿江防线,企图与我划江而治,待机再起。如果出现前一种情况,我军应在长江以北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渡江作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使江南各省免遭大的破坏,解放以后易于恢复。但这样打法,老解放区的负担势必会加重一些。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沿江和江南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十万国民党军队,会大大增加我军今后渡江作战的困难,渡江以后向苏浙皖赣进军也还要进行严酷的战斗。粟裕反复考虑后,向中央积极建议:如果老解放区能继续支持战争,我军应迫使蒋介石采取第一种方针,让徐州之敌滞留长江以北地区,我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镇一线进击,把敌逐步削弱和歼灭在徐州附近地区。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粟裕这次建议也十分赞赏,立即给粟裕回了电报并告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同意了粟裕等的意见。接着,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进展顺利。黄百韬兵团被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悉数被歼。黄维兵团从武汉远道驰授,被困于双堆集地区,动弹不得。

此时,国民党军还有3个兵团集结于孤城徐州。该敌的动向,对我军的下一步作战行动,至关重要。

对此,粟裕又一次作出了准确预见:如杜聿明集团困守徐州,则既无法对我构成威胁,又因蒋介石已无机动兵力而不可能等到援兵。这是死路一条,杜聿明决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杜聿明要跑,则必有三种选择: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以摆脱被歼命运,但要迅速解决20多万军队的船只和码头是困难的,而且我军在这一带已集中了强大主力,如遭我尾追,则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更易于全军覆没。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尔后经苏中南渡转向京沪。这样做,虽可避开我主力,以集中兵力防守蒋介石的老巢,但两淮河川纵横,除几条干线外,非舟楫不通,不便于大兵团行动,而且均为我老根据地,敌人将陷入我地方军民包围中,难于逃脱。三是沿津浦路两侧绕过山区南下,此区域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摩托化部队行动,又距黄维兵团较近,还可以与李延年兵团相呼应,实行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蒋介石可能机动的兵力防守淮河,达到所谓“一箭双雕”的目的。但是敌人走此路,必将遭到我军的强大打击,而且可能全部被歼。

通过进一步集思广益,粟裕进一步认为,敌人的弱点之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迷信他们的美式机械化部队,所以沿津浦路南逃的可能性最大。基于此判断,他决定将主要兵力放在徐州之敌南窜的途中,即徐(州)宿(县)线西侧,将敌歼灭在徐州西南。

这次建议也很快得到中央军委批准。而后来的战役进展情况,完全证实了粟裕的判断和预见。

粟裕最先提出发起淮海战役,并在战役的几个关键时刻连献妙计,立下了新的赫赫战功。后来毛泽东这样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有人这样评价粟裕:在七战七捷之前,粟裕只能称得上战术家、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出色的将领。而七战七捷之后,粟裕便成为战略家和军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