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戎生的儿子 军事父子:名将粟裕和他的中将儿子粟戎生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粟裕大将同夫人楚青谈话,多是谈形势谈工作.楚青曾对他说:"你就不能谈点别的?"粟裕风趣地说:"我们是政治夫妻嘛."粟裕长子粟戎生自从军以后,尤其是当了军队领导干部后,父子俩谈话从来都离不开军事,粟戎生想:"爸爸同我大概是'军事父子'吧!" 粟裕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 1942年,粟戎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那时,粟裕担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正率领部队在苏中一带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粟戎生

粟裕大将同夫人楚青谈话,多是谈形势谈工作。楚青曾对他说:“你就不能谈点别的?”粟裕风趣地说:“我们是政治夫妻嘛。”粟裕长子粟戎生自从军以后,尤其是当了军队领导干部后,父子俩谈话从来都离不开军事,粟戎生想:“爸爸同我大概是‘军事父子’吧!

” 粟裕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 1942年,粟戎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那时,粟裕担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正率领部队在苏中一带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

粟戎生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与敌浴血奋战的粟裕很注意从小培养儿子的军人气质,对他要求很严: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吃饭不可挑食、夜行军不可啼哭、饥寒不可叫喊,否则就会遭到他的呵斥。 1945年夏天,粟裕率部在天目山地区开展反顽斗争,当时粟戎生还不满3岁,粟裕教他学游泳,把他带到一条小溪边,让他抱着一节竹筒,跳进水里。

小戎生不敢下水,粟裕便把他一抱,“啪”地一声扔到水里去了。粟裕是一员威震敌胆的虎将,绝对容忍不了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戎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上的是八一小学。八一小学是一所住宿学校。由于父母对粟戎生要求非常严格,于是便引出了师生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

粟戎生的班主任老师心想,总参谋长对儿子怎么这样苛刻? 一天,他忍不住问粟戎生:“你是不是这个妈妈生的?” 粟戎生照实回答:“是的。” 老师再次询问,粟戎生仍然回答:“没错。”好像家中对粟戎生的严格要求,非得用“后娘”这两个字才能解释。

搞清楚后,老师很是感慨。后来粟戎生的母亲楚青到学校了解儿子的表现,老师当面向楚青讲了这件事。 有道是:木匠的儿子早动斧。同样的道理,将军之子早就会耍刀使枪。

粟戎生五六岁时,粟裕就送给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支真正的小手枪。这是从一个地主家缴来的,射程很近,没有实战功能。 粟裕对小戎生说:“好好学,长大就当兵!”他教儿子从小爱枪,就是要儿子从小就热爱军人的装备,培养军人的气质。

粟戎生对那支小手枪非常喜爱。炮火连天的战斗环境让他很快就掌握了瞄准和实弹射击的要领,也学会了擦试保养。在粟裕的指点下,还是娃娃的粟戎生的枪法还说得过去。 上中学后,粟戎生星期天从学校回到家,要是赶上父亲有空,父亲就带他们兄弟俩去打靶。

粟裕的枪法很准,常常同两个儿子比赛。 有一回,粟裕嫌胸环靶太大,就用一节树枝插在地上,上面顶着半个乒乓球,然后让粟戎生兄弟俩先打。弟弟粟寒生是区射击代表队的队员,但几十米外打这么小的东西还是头一回,他没有打中。

粟戎生射击的结果也和弟弟一样“剃了光头”。粟裕笑了笑,接过枪,压上子弹,举枪瞄准,第一枪就把目标打碎了。粟戎生和弟弟不由得喑喑叹服。

将儿子送到前线 1961年,粟戎生高中毕业,考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是一所令全国莘莘学子十分艳羡的、也是最难考的军事院校。但整天听课看书的生活让粟戎生有些不大安心。当时蒋介石正叫嚣反攻大陆,中印边界反击战也已打响,他想直接去战斗部队,渴望到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去冲锋陷阵。

粟裕赞赏粟戎生这种对战争不畏缩的态度,但他想得更深远。他对戎生说:现代化战争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应该下决心掌握一门至几门真本领。

于是,粟戎生牢记父亲的话,发奋学习,于1966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毕业。 为了能让粟戎生到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粟裕让他直接到部队去锻炼。组织上尊重家长的意见,将他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前线的生活是紧张而又艰苦的,敌情多时每天有4次以上的战斗警报。谁也不能远离阵地,警报一响,就拼着命跑到战位。 粟戎生下部队第二年,他们就在一次实战中击落了一架美军侦察机,他也荣立了三等功。

粟裕常常对粟戎生说:“在部队最好是从战士当起,取得逐级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粟戎生当了一年战士,以后又当班长、技师、排长。在地空导弹部队基层连队几年里,他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住了1000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移防,艰苦生活终于把粟戎生磨炼成一名真正的军人。

虎父无犬子 1969年,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地,任务变换了,训练和生活条件也大大好转。

但粟裕却不愿意让儿子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尤其是那年春天,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边境形势非常紧张。就在个别人想方设法调离一线部队的时候,粟裕却同组织上商量,把粟戎生调往北线另一个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的部队。

在北线执行战备任务,各方面条件更加艰苦。粗粮比例大,蔬菜供应较差;气候恶劣,干燥严寒。这一切都需要坚忍的毅力。这时,粟裕所写的《老兵乐》那激昂的诗句常常在粟戎生耳边响起: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他知道,这铿锵的诗句,是父亲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鼓励自己驰骋战场、杀敌立功、为国尽忠的战鼓。粟戎生一点一滴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 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如何带兵、爱兵,可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很实际的军事科学和管理科学。

在粟戎生当排长、连长时,粟裕就教育戎生要熟悉下属,当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既尊重你,又喜欢你。要完全信任他们,做到这点,哪怕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也会和你一道杀开出路。

最重要的,是要身先士卒,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 粟裕对粟戎生说:打仗就是要死人,虽然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但作为指挥员就应该要特别爱惜战士的生命。

在作战的重要时刻,为了夺取胜利,我们是不怕牺牲的,不惜牺牲的,但不应该的牺牲,哪怕是一个人,也要避免。父亲这些话使粟戎生很受教育。 在北线,粟戎生他们的部队仗没有打上,却开进山沟里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一连挖了3年坑道。

他们作业的地段,石质不好,常常发生塌方。 有一次,有块大险石很难排除,粟戎生便让战士们全部离开,他自己架梯子攀上去排险。正在排险时,不料另一块大石头突然砸下,擦肩而过,正砸在粟戎生脚下的梯身上,梯子断了,他和上半部梯子摔了下去。

如果落石再靠过来十几厘米,就肯定砸在他的头上。他喑喑庆幸,幸亏没让战士上,万一要是砸了战士,他怎么向战士的父母交代。父亲反复告诫他要特别爱惜战士的生命,他又有何脸面去见父亲!

施工总是有危险,身为一连之长的粟戎生,在排险中身先士卒,待完全没有危险了,才让战士过来。3年施工,全连没有发生过一起伤残和死人事故。在连长任上的粟戎生不但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而且还荣立了三等功。

1983年5月,粟戎生的工作职务有所变动,被任命为陆军第200师师长。走马上任前,他去医院向父亲辞行。父亲的病情很重了,说话已很吃力,不能同过去一样对戎生做更多的嘱咐了,只是说师这一级很重要,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

这也是他留给粟戎生的最后一句话。 粟戎生强烈地感受到父亲这位老军人身上的高度责任感,粟戎生说自己能在人民军队中做一点工作,并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感激父亲对他的培养教育。 1990年,粟戎生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他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1月,他离开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