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院士采访 记者采访我市引进的多位院士——事业的舞台因深圳而变大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年来,不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造访深圳,成为深圳的常客.图为去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院士在深圳参观.本报资料照片深圳的"院士情结"并非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是看中了院士.诺奖得主背后所代表的高度.图为今年5月,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深圳举行,73位院士携团队参加.本报资料照片10月26日,因为"院士"这个耀眼的名字,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开启的第一场院士讲座"归国十一年我的教育梦",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来自深圳

近年来,不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造访深圳,成为深圳的常客。图为去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院士在深圳参观。本报资料照片

深圳的“院士情结”并非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是看中了院士、诺奖得主背后所代表的高度。图为今年5月,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深圳举行,73位院士携团队参加。本报资料照片

10月26日,因为“院士”这个耀眼的名字,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开启的第一场院士讲座“归国十一年我的教育梦”,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来自深圳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的全职院士总数达到16人,双聘院士19人。值得一提的是,过去30多年深圳一共引入了13名院士,而仅仅今年深圳就引进全职院士5人,其中发达国家院士1人,实现零突破。

院士为何对深圳越来越情有独钟?事业的舞台因深圳而变大——这是深圳商报记者在采访这些院士时听到了最一致的说法。

“来深圳可以做以前想做而无法做的事”

陈十一2015年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1987年到2005年一直在美国工作,2005年6月回国出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2013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

面对记者,陈十一坦言自己很忙,从早上起来一直干到晚上,微信最快回,邮件也最快回,“要把机器运转得快一些,要把整个团队带动起来”。陈十一说,来南科大是他这辈子做得最好的一次抉择,“人的一生有很多转折点和机会,我来南科大创业、来帮助建造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机会,来南科大后自己的舞台变得更大了。深圳很了不起的,南科大得到了全市人民支持,深圳对教育、医疗、民生事业的投入令人感慨感动。”

今年深圳引进5位院士,有3位就职于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最近还代表南科大拿到了深圳市颁发的“引才伯乐奖”。陈十一的目标是预计明年全职院士达到8~10名,将来引进800到1000位教授,其中200位属于国际教师。“深圳太有吸引力,吸引全国院士来深圳。”

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今年6月1日正式加盟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告诉记者,自己来深圳就是要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情,想实现却无法实现的梦想。“我想建量子科学研究所的想法已经有20年了,但量子计算的投入门槛很高,之前的科研实力和条件都不足以支撑,深圳有条件支持我实现这个梦想。

南科大已经吸引了很多优秀年轻人,我会把他们凝聚起来,再用深圳好的人才政策吸引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把平台建立起来,把队伍建起来。”

俞大鹏院士认为自己在科学领域还算处于中年,他希望再好好工作20年磨一剑,包括花20%的时间来做重大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在深圳,有人才有经费,人也不傻,没有道理做不好。“我们不是来养老的,我们是来这里实现之前不能实现的梦想。”

“干事业的环境比物质条件更重要”

人才新政“81条”中引全国侧目的内容有:对新引进的杰出人才,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住房补贴;经评审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含金量极高。

刘科,是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化学系讲座教授。他告诉记者,现在房价高企,深圳市委市政府尽全力帮忙高端人才解决住房这个后顾之忧值得赞赏。但是对他自己而言说,深圳更大的吸引力是院士可以申请一亿元的资助经费,这个吸引力比房子大多了。“我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我更关心干事业的条件。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得舒服更重要。”

深圳人才新政的优势,除了舍得下血本把钱花在刀刃上之外,政策体系的完善和灵活也给了用人单位极大的底气。俞大鹏院士说,深圳人才政策可以做到一人一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南科大为例,尽管还没有博士点,但给的待遇可以和国外的博士点比,可以吸引到比较好的博士后。有的地方没有这么快的政策跟上来,三五年就把人才的战斗力拖没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新引进全职院士,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担任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处理协调中心主任。“我没有过多的关注人才政策的细节,用人单位说让我放心,我就相信到深圳可以做事。”

方滨兴告诉记者,自己来深圳就是看好深圳的产业环境。自己的专业是网络安全,目标就是想往产业化方向走,深圳恰恰具备产业化的优势。在深圳谈产业化,大家都抱有非常支持的态度,不会有人说你不务正业。在深圳如果不谈产业,大家反倒还要质疑科研成果怎么转化。“我想做产业化,所以我就要往深圳来。”

“相信未来深圳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

近两年,时有诺尔贝奖获得者访问深圳,成为深圳的座上宾。南科大经常请这些大咖来做讲座,让别的院校大学生羡慕不已。

2016年10月1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原能源部长、现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朱棣文做客南科大讲堂,与南科大师生分享他的思考与心得。朱棣文是一年之内第四位到访南科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此前,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拉布斯、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格特先后访问了南科大。

深圳究竟是凭什么吸引了诺奖获得者的关注目光?外籍院士刘科有自己的看法:“好大学就是聚集人才最好的平台,像南科大这样的大学,他来了,我也来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头脑风暴,就会产生更好的成果。”

深圳在高校建设方面的“舍得”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年,南科大就充分发挥了吸引人才的平台作用,引入的人才中大部分有海外求学背景,而且往往都在一流学府拜求名师巨擘,与世界顶尖科学家有各种师承关系。他们来到南科大后,把这些海外的“无形资源”“人脉”逐渐引入深圳。

比如,在南科大化学系负责人的牵线搭桥之下,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到访,并与南科大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科研院所,在高分子材料、药物绿色制备、新能源与化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造访南科大的“明星”中,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各大院士更是常客。著名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陈联寿院士,一前一后来讲“科技创新人文先行”和“太平洋上的台风活动及其预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柏灵,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安明,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李百炼,加拿大皇家学会和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徐政和……无论是国内院士还是洋院士,他们踏足南科大,把世界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东西带到了深圳。

一所创办仅5年的大学,能够吸引如此多的院士前来助阵,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媒体评价说,深圳高校发展展示了可怕的深圳速度。深圳的“院士情结”并非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是看中了“院士”、“诺奖得主”背后所代表的高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新引进全职院士陈晓非认为,目前深圳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创新氛围都非常好,比较缺的是一定数量高层次人才的积累。“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好,但在文化和基础科研方面的平台比较少。

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高端人才,需要好的平台和环境,需要同行的互相激励与交流,因此需要一定的人才聚集环境。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和深圳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未来会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从而进一步缩短深圳与一线城市在科研上的差距。”(记者彭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