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纪念馆 纪念郑和下西洋 追寻600年前的海上荣光(组团)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和下西洋船队编队模拟效果图郑和画像1405年,一支庞大的船队驶出长江口,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27000多名将士开始了首下西洋的航程.在其后的28年间,船队战胜"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友好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沿岸30多个国家,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迦马绕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今天,在经过漫长的沉寂之后,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一次走向大海,在世界

郑和下西洋船队编队模拟效果图郑和画像

1405年,一支庞大的船队驶出长江口,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27000多名将士开始了首下西洋的航程。在其后的28年间,船队战胜“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友好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沿岸30多个国家,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迦马绕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

今天,在经过漫长的沉寂之后,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一次走向大海,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海洋里扬帆远航,这是中国这条航船走向世界的又一个崭新开端!

在海洋世纪的轮廓越发清晰的今天,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更是对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热望、一片希冀。——编者

中国涌动“郑和文化”热潮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一股出版热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继去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后,今年1月,《与郑和相遇海上》和《1405: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又分别由同心出版社和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与郑和相遇海上》的书签是梁启超在《饮冰室全集》(第三册)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的一段话:“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

无独有偶,一本由美国作家撰写的纪念郑和的书籍的封底也印着这段百年前令中华民族自豪的宣言。

可以说,是梁启超在100年前开启了郑和研究的大门。梁启超对郑和的高度评价绝非偶然,这是他当时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因此也可以说,郑和研究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与郑和相遇海上》的作者李二和说:“中国是海洋大国,‘郑和下西洋’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有重要地位,研究他的人和书都太少了,中国应该出这样的一批人和书!”

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将推出大型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这是国家举办的6项纪念活动中的重要一项。该纪录片的总撰稿人是《中华遗产》杂志的编委祝勇。他在《1405: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一书中涉及了一些在电视中不宜表达的思考,即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全球化进程甚至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启动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他说。

祝勇认为,全球化时代必须坚守本土文化,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度领先世界的‘郑和下西洋’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多年来,不是中国文化本身落后,而是中国文化放弃了与世界对话的机会。而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除了知道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以外,对于600年前那场海上奇迹知之甚少,这是最让人感到可悲的一件事!”

也正是基于这种追忆600年前的光荣与梦想,普及灿烂历史文化的理念,“郑和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据国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介绍:海洋出版社将陆续推出社科院历史所万明研究员主编的《明抄本〈瀛涯胜览〉校注本》和300万字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科学普及出版社即将推出《帆鼓西洋》、《古舟胜览》、《梦断天涯》和《古迹寻芳》。他告诉记者:“有些人把郑和作为走向世界的骄傲,也有人注重的是他的探险精神。无论如何,通过学术上的争鸣和文化上的探讨,郑和的精神就能在群众普及中被深化。”

600年与60年的历史巧合

就在举国掀起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高潮之际,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的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个周年纪念的共同主题,人们将通过纪念600年一遇和60年一遇的两个重要事件,激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民族扩张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精神,缅怀伟大航海家郑和、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200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它把600年前郑和船队的国际和平之旅和60年前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联系起来,使得这个年份更具有了伟大的纪念意义。它是一种巧合,更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秘书长张宝印说。

“郑和船队有强大的海军实力,却不依强凌弱,暴力掠夺别国财富、搞殖民扩张,而是本着‘宣德化而柔远人’,与外国各族人民‘共享太平之福’,造福访问国和被访国双方。这与西方航海探险船队的动因有着天渊之别!”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深得访问国家的欢迎和拥戴,以至跟随郑和船队回访中国的宾客,每次达几百人到上千人之多,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的大臣乃至国王。郑和船队访问过的不少国家和地方,至今都保存着有关郑和的各种纪念物、遗迹和传说。

如泰国的三宝公庙、三宝塔寺、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镇、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宫、三宝城,新加坡有三宝山,苏门答腊有三宝公庙、印度尼西亚有三宝洞、三宝船,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度有郑和像,非洲索马里有郑和屯,肯尼亚有郑和村等。“这些历史遗迹足以说明郑和船队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也表明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相互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孙治国深有感触地说。

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更多的有关郑和的文化史迹。那些抱着侵略扩张的心态,以己度人,诽谤郑和船队也是搞侵略扩张的人,只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今年,以‘睦邻友好’为重要内容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展开,顺应了当前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也让全世界看到了13亿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孙治国说。

7月11日,“起锚日”定为“航海日”

这是新华社2005年5月24日的一则电讯稿: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那一天,在京西的一座院落里,原海军副司令张序三将军泪流满面:“这是一个盼了20年的消息!”20年前,由交通部、外交部、海军、国家海洋局等10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北京成立了“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委员们一致建议,将7月11日,也就是郑和首次远航的“起锚日”定为“航海日”。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和设立“航海日”的事,张序三多方奔走呼吁,倾注了大量心血。

好事多磨,20年期盼一朝成真。“这绝对是一件大事!”张将军说,“设立‘航海日’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意义,而且必然对建设面向21世纪的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0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科学考察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是世界集装箱进出口第一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中国因素”成为全球航运市场关注的焦点。我国船泊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造船完工量641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11.8%,排名世界第三。

“尽管我们已经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我们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对当前出现的海上能源运输和资源开发等问题,张序三一直非常关注。他认为,对海洋划界和海洋资源的争夺是未来的热点,但是,我们很多人头脑中还很缺乏海洋意识!

“我之所以对‘航海日’这么看重,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海洋、了解海洋,提高海洋意识,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海洋事业的氛围,共同勾画好我们的海洋蓝图,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国家要强大,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这是600年前郑和向皇帝的谏言。我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海洋,张序三将军用了三句话来回答:“为了从我们的词典里抹去‘望洋兴叹’的无奈,为了在世界海洋大国的桅杆群里高高飘扬起中国的旗帜,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里生活得更加从容。”

举世仰慕的“和平使者”郑和

杨玉辰

600年过去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他的伟名,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淡化和遗忘,相反,由于他在和平邦交上的卓越功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尊崇,所怀念……

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一首《纪行诗》里写道:“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这里的“纶音”即皇上的诏令,这个诏令的核心就是“和平邦交”。当时的明成祖在郑和出使时曾嘱咐说:“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据历史记载,当时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东南亚各国相互猜疑,相互争夺,有的国家甚至还无故杀害明朝使臣,拦截来中国的使团,加之海盗猖獗,海上交通不畅。

明成祖审时度势,毅然采取“内安华夏,外抚四夷”的和平宽容的外交政策。从郑和下西洋的实践看,他不折不扣地贯彻了明成祖的这一旨意,以和平使者的姿态,恪守和平的使命,成功地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和平之旅。

在郑和眼里,“和平”不是宣言,不是空话,而是体现为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一件件实事。史载,郑和每到一处,就慷慨施舍,并以官方或民间的方式与当地商人进行贸易,一方面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公平卖出,一方面将外国的胡椒、香料、染料等廉价买回。

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和船队十分注重礼仪之邦的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每当靠岸,船队就将从国内带来的图书、服饰、文化用品赠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华的礼仪、历法和儒家文化等。

他们还利用贸易的机会,把中国的茶文化、瓷文化以及冶炼、纺织、医药等先进科学技术介绍给各国。郑和虚心好学,他到柬埔寨的吴哥时,不但注意学习吴哥的建筑文化,而且注意借鉴。后来在督建南京大报恩寺时,他就借鉴了吴哥石窟的建筑风格。

郑和向往和平,善于通过捍卫国家的尊严来赢得和平。郑和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挂在心上,是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家。第二次下西洋途径一个国家时,该国王见财眼红,顿起邪念,于是将船队诱骗到国中,强行抢夺金币,并发兵实施抢劫。

郑和探明虚实后,当机立断亲自指挥步卒两千,一举击败敌兵的骚扰,并擒获了这个国王。郑和的这种既不炫耀和滥用军威,也不屈从强者和恶人,必要时还能以武力自卫的行动告诉我们:友善和诚信固然可换回和平邦交,而刚强和武力却是完成和平使命的重要保证。

郑明解读郑和宝船

本报记者 钱晓虎郑明随“绿眉毛”号航行时接受记者采访

郑明,海军少将,中国造船专家。1994年4月,郑明从担任10年之久的海军装备技术部第六任部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退而不休,继续他数十年与海、与船的情缘,并把精力全部投入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研究。这些年来,为了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郑和、关注海洋,他多方奔走呼吁,乐此不疲。

万吨宝船是怎样建造出来的?

“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有多辉煌?”听到提问,郑明两眼中突然流露出一种异样的光彩:“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

他说,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为了提高远洋运输能力,郑和航海着重建造了超大型船舶,使船队的载重量大幅度增加。当时建造的史无前例的大型宝船,长140.75米,宽57米,排水量超过万吨。

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寸,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有的学者质疑:如果大型宝船的排水量有上万吨,要多粗的龙骨才能撑得住?

“大型宝船确实建造过!”郑明通过查阅大量明代史籍,并据《天妃经》、《武备志》的插图和记载分析,大号宝船在郑和下西洋活动中曾参加隆重庆典,作为皇帝检阅郑和舟师编队之用,不出海也不下西洋。而郑和下西洋船队是以几十艘“二千料海船型”宝船作为主力船型,此外还有“一千料海船”、“八橹船”等主要船型。

“这‘料’是破解明代船舶大小的关键。根据我的多方考证,二千料的海船长度应在十五丈到二十丈之间,排水量超过千吨,和现在的护卫舰相当。”郑明说。

宝船厂遗址发掘当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当然,要建造这样的巨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造船设备、巨大规模的造船厂和海港。“这在郑和时代早就实现了!”郑明自豪地说。

2003年,作为中国航海历史上重要发现的明代宝船厂遗址在南京龙江船厂重见天日。“那儿就是当时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迄今还留有作塘(船坞)和水道。经现代实测,作塘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站在与遗址一街之隔的高楼上放眼北望,可见近处3个作塘与不远处的长江浑然一体。

”经过1年的发掘,明代船厂遗址如今初显真容,让郑明兴奋不已。这种巨型船坞,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这一遗址的价值,决不亚于故宫和天坛。”郑明说,“它完全可以参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然而,事实上却没有。宝船厂遗址本来是7个作塘,现在已人为被填埋了4个。“这真让人揪心啊!”郑明说。如今,两片正在建设的大型小区工地隔塘而望,小区建成后,遗址的整体景观无疑会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沦为高楼的“洗脚盆”。

“我们很多人对于海洋事业和历史遗迹的淡漠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郑明显得忧心忡忡。

高精度罗盘的应用为大航海时代奠基

郑明告诉记者,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术,与汉代以来单纯的海中占星法不同,已由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为一整套“牵星过洋”的航海术。

同时,在郑和船队的地文航海技术中,对罗盘的应用,也已大大超出了以往指示南北方向的范围,发展为主要用于测定针路,依靠罗盘指向确定行船的方位、航速、航距和路线,并选择确定最佳的航线。“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与非洲东岸之间航行,‘用庚酉针……收莫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庚酉针就是262度,今天按此办法,这一行驶方向完全准确。”

然而,关于郑和远航,还有许多谜题留在历史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郑和七下西洋所使用的那些先进技术,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盼郑和宝船复原工程早日启动

“郑和宝船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郑明介绍,纪念三保太监下西洋有两大工程要做。

一是古船复原工程。郑明认为,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太虚。我们要把郑和宝船“物化”,让它更直接地呈现出来。从2000年起,郑明就开始倡议复原仿造郑和木质宝船工程,并进行创意策划、直接参加复原研究。

“第二个是航海工程,即沿着郑和600年前航行过的道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在郑明看来,这对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开展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郑明倡议策划以仿古帆船航海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

2004年3月至6月,又参与指挥“绿眉毛”号仿古帆船“扬帆中华”首航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三港。2005年,他继续组织指挥“扬帆中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考察交流活动,实现以“绿眉毛”号访问中国沿海9个历史名港之旅。

“我想,宝船复原工作大致分这六步走:先是复原研究,再是完成船模制作并模拟进行航海运行,然后完成实际大小的古船设计及建造,最后进行古船航海。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后三步难度不小,但也已有了眉目。到时,我真想驾驶真正的宝船,沿着郑和的航迹,去完成第八次下西洋的航程啊!”郑明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