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的盛世壮举

2019-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明代早期,南京有53年作为首都,220多年作为留都,在洪武.建文和永乐时期,明代皇帝在南京皇宫中接待了不下百次经海上丝路来访的外国使臣.尤其是永乐三年开始,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活动把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这一史无前例航海壮举的决策地和始发港,见证了以国家力量组织的空前规模和巨大影响的海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的盛世壮举伟大外交家和军事统帅"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郑

明代早期,南京有53年作为首都,220多年作为留都,在洪武、建文和永乐时期,明代皇帝在南京皇宫中接待了不下百次经海上丝路来访的外国使臣。尤其是永乐三年开始,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活动把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这一史无前例航海壮举的决策地和始发港,见证了以国家力量组织的空前规模和巨大影响的海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的盛世壮举

伟大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

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保,明洪武四年(1371)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的盛世壮举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朱棣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朱棣的信任。“靖难之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在永乐二年(1404)初,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的盛世壮举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官兵守卫南京。

《海上丝路之郑和七下西洋》局部 郭迪康/绘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下西洋活动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1430),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八年(1433),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经皇帝赐葬于南京牛首山。郑和自己没有子女,做官后从他哥哥处过继一个儿子繁衍生息,郑和后裔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的超级船队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明代太监洪保墓的寿藏铭中的这短短几句话,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

图片来源:专题片《大明远航》

郑和的随行翻译马欢所著的《瀛涯胜揽》载:“宝船三十六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郑和船队的重要成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中亦对宝船的巨大体量有所描述:“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同时还记载宝船所至西洋诸国“皆于海中停泊”,因“大舡难进”,常“易小舡入港”。如此大型船只,其建造工艺与用料用工,远非一般海船可比,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造船技术的高度成熟和发达程度。

图片来源:专题片《大明远航》

而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据此推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郑和每次出航,均配备有翻译、阴阳生、医士、书吏、舵工、工匠等。船队所载货物,多为绞绢、纱罗、彩帛、锦绮、瓷器、药材、铁器、铜钱等宝物。依据船队人数,可知每次下西洋,船只均为200多艘,官兵两万六七千人,宝物亦然。

图片来源:专题片《大明远航》

值得一说的是,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长达两到三年,人数多达两万七八千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却不曾面对哥伦布、麦哲伦船队都曾遭遇过的坏血症的威胁。这是因为郑和的船队专门配备了用于装载粮食和副食品、保证船队远航期间供给的粮船和水船。

如按27000人两年的口粮计算,共需粮食30万石(每石60千克),每艘粮船载2万石,船队至少需要15艘粮船。同样,以人均每天正常所需2~3千克淡水计算,船队至少要配备20~30艘水船。在远洋船队中配置专用的运水船,是郑和船队以及明代造船业一项了不起的创举。此外,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

郑和航海图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远洋航海图,也是世界航海史中唯一存世的越洋跨洲的最古航海图,中外学者专题研究甚多,是世界古航海图中独一无二的珍宝。

《郑和航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它是明代早期航海技术的一大成果,此图保存于明代茅元仪编撰的《武备志》中。该图以明朝京师(今南京)为起点,从南京的龙江关沿江地带绘起,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至福建五虎门,再沿海岸至占城国,然后一直向前经南洋群岛、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以今波斯湾为重点,过非洲东岸诸国。

郑和航海图遍及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广大地区,记录的亚洲、非洲地名多达五百多个。

明《武备志》刊载的航海图局部

航海图的绘制自右向左,似长卷呈“一”字展开,绘制风格注重写实,沿袭中国传统山水画地图风格,对有关的地形、地物(如山峰、岛礁、寺院、桥梁、建筑物等),采用了对景图式画法,即将山形地貌如实画在海图中,每一关键地方的特征,如山、塔、高大建筑等都绘在图上。具体布局图文配合,因地制宜,以对景写实的图片为主,以文字叙述性的航线为辅。

明《武备志》刊载的航海图局部

图中记录了从中国至非洲东部的许多航线,明确标明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还对航行途中的障航物、山峰、岛屿、浅滩等都作了明确的提示,充分显示了明代早期航海者对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势已有相当熟练的掌握。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来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图集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和亚非航线的开辟,起到重要作用。

“引进来”“走出去”的和平外交理论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对海外国家的“朝贡体系”发展到顶峰的体现,促进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典章制度的传播,并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和平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国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传播和海外商贸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的外交活动,它以“朝贡体系”为表现,以一套尊重中华文明为中心的礼仪制度为维系,传播了中国高度成熟发达的政治文化和典章制度,对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中国人文历史

郑和访问东南亚时,通过“颁赐冠幅”,主持“施恩封泽”等仪式,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各国建立健全国家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如永乐七年(1409),郑和奉命赐满剌加首领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使其建立满剌加国。接受郑和颁赐冠带袍服的满剌加首领拜里米苏剌,便由一个“不习衣冠、疏礼义”的部落酋长成为一国之王,其宫廷百官的服饰制度与明廷亦毫无二致。

郑和还邀请各国使节到中国访问,明朝政府制定了藩王朝贡礼、藩王遣使朝贡礼、藩国进贺表笺礼等,使来访的外国使节接受中华礼仪的熏陶。

万国来朝图反映的明初外交场景

此外,郑和下西洋还通过赏赐和贸易,使大规模的远洋贸易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促进了海内外货物的大流通,不仅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发达的工业制品、手工制品及其生产技术被带到了亚非国家,而且域外的香料、珍稀动植物、木材等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广泛商贸往来,丰富了当时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我国一项重大的文化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促进各海丝申遗联盟城市交流与合作,总结上一阶段工作经验及研究下一阶段工作任务,5月13—1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海丝联合申遗办、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2019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暨海丝文化遗产培训班即将在南京召开,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