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士周光召 一枚勋章一世情缘——听周光召讲献身科学的故事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记者 程放军 昨日,记者在宁乡一中第一次采访了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74岁高龄的周老,依然精神矍

本报记者 程放军 昨日,记者在宁乡一中第一次采访了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74岁高龄的周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诙谐健谈。

捐赠勋章·游子乡情

周老很早就离开了故土宁乡县,此后回来的次数很少,这次回到故乡

并捐赠“两弹一星”勋章,除了圆一次思乡梦,还有他深刻的用意。

周老说:“‘两弹一星’勋章对研制人员而言,确实是个沉甸甸的荣誉。但把这个荣誉放在自己的保险柜中收藏,不如将它赠给一个单位鼓励后人更有意义。”他说:“我们这些参加‘两弹一星’的同志,最希望的是,把我们奉献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至于为何选择把勋章捐赠给宁乡一中,他说:“有一次,我和宁乡一中的名誉校长张跃华先生一起聚会时,想起了发生某农村的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送她的儿子上前线时,这位母亲说,她最希望希望儿子能够把军功章寄回来。当时,我就想,宁乡的父老和这位母亲的意愿都是一样,所以我决定把我这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奖章赠献给宁乡,来回报故乡父老对我的厚爱。

因为当时在场的还有宁乡一中的几位校友,大家都说捐赠给宁乡一中,我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献身科学·赤子豪情

周光召于1929年5月出生在宁乡县双江口镇(原檀树湾乡),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幼年。后到重庆念书,1946年考取清华大学。1961年2月,正当他在莫斯科聚精会神地从事一项基础研究时,接到了祖国的召唤,他立即回国,并从此开始了10多年隐姓埋名的研制“两弹一星”的生涯。

他说:“我在莫斯科的研究工作与“两弹一星”毫无关系。在祖国的召唤下,我改行从事了过去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这个召唤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他说:“当时,也有个别同志不愿放弃原来熟悉的道路,不愿转到国家所需要的轨道上来,后来这些同志在科学上也没有重大的贡献。

我说这个是想让年轻一代明白——具体的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怀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国家需求作为己任,才能保证你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周老说,“两弹一星”包括四种精神

周老说,“两弹一星”的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首先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外国人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失败,都始终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自强不息,中国就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科学的精神。做这样巨大的科学工程,包括最近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天,都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只有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不断地展开科学创新攻关,试验最终总会成功。

第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是几十万人在共同的目标下群策群力、协同作战的结果。

第四是献身祖国的精神。当时参加这个工程的人,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都有很多的理想,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当国家需要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听众祖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