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英散文 郑彦英的散文 毛边散文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幼年的我,成日猴在爷爷的肩膀上,爷爷说:"人眼分高低,人心分高低.你长大了,要让人家高看,就得识文断字."所以,我从幼年开始,就对汉文字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这种崇敬直接促成了我对学习的不断努力和上进,并且使我成为一个靠文字和写作养家糊口的人.为了使作品有市场,在散文写作中,我尝试过多种表现方式,历经数年,最后发现,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会让我在写作中激动并快乐着,这种激情和快乐,滋润着文字,滋润着句子,滋润着文章,也滋润着我的生命.我发现,越是没有遵守散文的美学规范.甚至

幼年的我,成日猴在爷爷的肩膀上,爷爷说:“人眼分高低,人心分高低。你长大了,要让人家高看,就得识文断字。”

所以,我从幼年开始,就对汉文字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这种崇敬直接促成了我对学习的不断努力和上进,并且使我成为一个靠文字和写作养家糊口的人。

为了使作品有市场,在散文写作中,我尝试过多种表现方式,历经数年,最后发现,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会让我在写作中激动并快乐着,这种激情和快乐,滋润着文字,滋润着句子,滋润着文章,也滋润着我的生命。

我发现,越是没有遵守散文的美学规范、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地方,越是生命感觉中出彩的地方。比如构成原始森林的主要成分是树木,但是如果没有缠绕在树木之间的藤蔓,没有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杂草,没有穿行或者蛰伏于林间的飞禽走兽,这个原始森林还能名副其实吗?我们的规范恰恰把缠绕在树木之间的藤蔓,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杂草,穿行或者蛰伏于林间的飞禽走兽规范掉了。

长期以来,在这种规范下,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但同时,也束缚了作者的表现力,使作品少了生活和感觉的完整性。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两篇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也得到了散文界许多专家的认同和支持。著名散文专家张守仁老师专门打电话给我,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这种认同和支持让我感动,也给我以激励。我就想,何不以这种写作态度,放开手脚,把自己所接触到的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物相处的原生态感觉,用汉文字表达出来?

于是就有了《风行水上》。

回过头修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感觉的真实往往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比如在流动的云雾里看山,每一分钟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一分钟所感觉的山,都不是完全真实的山,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他的原生态感觉与我的原生态感觉产生差异,作品的魅力会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忐忑持续了几天,最后还是我自己说服了自己:谁能保证,他在朗朗晴日里所看到的山,是客观而又真实的山!但不管在云里雾里还是在晴天白日里,作为感觉主体,他眼中的山却是真实而又美妙的。这就是感觉的真实。把这种原生态感觉用汉文字表达记录下来,不去刻意拔高,不去演绎推理地弄出个深刻的主题,只管痛快淋漓地表现出原汁原味的感觉,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同。

于是,我请教国内几个重要评论家,评论家们眼风犀利,认为这种写法,很难归类于传统的、规范化了的散文类型。一位博览群书的评论家对我说:“你可以琢磨一下《周易》的风水涣。”

这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古人俗称《周易》中的涣卦为风水涣,古代学者在《象传》和《彖传》中针对涣卦说,巽为风,坎为水,风行水上,而文生焉。北宋苏洵更有精辟见解:“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为何把风行水上提高到如此程度呢?他进一步说:“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惟水与风而已。

”如此清晰的表述让我顿悟: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无营”的,因为这样的文章,不会刻意地去追求某个主题或者意念,而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感受,这不恰恰暗合了我这一组散文的写作缘起吗?

我决定给这本书取名《风行水上》,用“无营”二字表述我的写作方法。

又想到,完全生活在现代汉语环境的广大读者,能理解“无营”二字吗?

未曾想,当我把书稿送往出版社时,心里突然一动:印刷厂刚刚印出的书,是没有切边的。印刷厂工人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毛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