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赫拉克利特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的派别之一,因其产生于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而得名.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他进一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哲学现象有一天,一个内心感到十分苦恼的年轻人,对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赫拉克利特看了看这位年轻人,反问他:"你觉得幸福是什么?""我想,幸福应该是肉体的快感.拥有黄金和吃得好."赫拉克利特笑着对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牛在吃草的时候是幸福的;如果说拥有黄金就是

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的派别之一,因其产生于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而得名。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他进一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哲学现象

有一天,一个内心感到十分苦恼的年轻人,对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个问题:

“幸福是什么?”

赫拉克利特看了看这位年轻人,反问他:“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我想,幸福应该是肉体的快感、拥有黄金和吃得好。”

赫拉克利特笑着对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牛在吃草的时候是幸福的;如果说拥有黄金就是幸福,那么驴子宁可要草料而不要黄金;如果说吃得好就是幸福,那么人如果能够像牲畜一样狼吞虎咽就是幸福。可是一个最优秀的人,宁肯要永恒的光荣,而不要那些很快就会消亡的东西。”

“请问,那么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呢?”这个年轻人觉得赫拉克利特还是没有把什么是幸福的问题说清楚。

    赫拉克利特说:“在我看来,幸福就是拥有智慧。”

“那么怎么样才能拥有智慧呢?”年轻人继续问赫拉克利特。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熟悉很多的东西。一个人要有智慧也不难,就是要有能认识事物的本领,但是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智慧也变得太容易了。有智慧的人应该具有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如果你能承认‘一切是一’,承认我的‘逻各斯’(即‘逻辑’),那就是智慧的。

有一点你还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人的心没有智慧,而神的心则有智慧。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较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较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赫拉克利特礼貌地结束了自己的谈话。

  “那么我到你这儿来学习好吗?请你教我你的‘逻各斯’。”

  年轻人的情绪显然好多了。

  赫拉克利特高兴地说:“好啊,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了。”

经典理论

   整个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原质;毕达哥拉斯认为“凡物皆数”,并把“数”作为事物的原质;而赫拉克利特则相信“火”是原质,其他万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它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是永恒的活火,是运动变化的。他认为:火产生了万物,在一定时间以后,万物又被火燃烧,火又产生万物,万物复归于火。因此,万物总是处在这样的模式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他看来,火是最富于运动和变化的。他说:“万物都是借着浓厚和稀薄化而从火中产生来的。” 即火浓聚时就会形成气,气浓聚时便会产生水,水浓聚时则会形成土}同样的道理,土稀薄时会形成水,水稀薄时产生气,气稀薄时形成火。万物经过这种浓聚和稀薄的变化,就产生和形成了世界上的万物。

“逻各斯”是万物生成的依据

赫拉克利特认为,在火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变化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这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

赫拉克利特指出,“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万物虽然是运动变化的,但在它们之中却有一种永恒的必然性、规律性在支配着万物的变化过程,“逻各斯”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最普遍的规律。在“逻各斯”的名义下,赫拉克利特改造了原始神话中的命运观点,朴素地揭示了辩证法的规律。

    逻各斯(Lodgos)在希腊语中是一个源于动词Les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派生出道理、规则等其他含义。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赫拉克利特一般把逻各斯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规律”,有时也指普遍理性。逻各斯与老子的“道”有相似之处。

    赫拉克利特还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现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已,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事物的对立面存在着同一性

    赫拉克利特在前人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胡变化的根源。他不仅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

    赫拉克利特指出:“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

“人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是一样”。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存在着对立物的渗透和转化,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认识。

    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两种情形:第一‘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常住的,它可以转化为它物;第二是它不是随便转化为他物,而是转化为对方。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具有同一性,处于同一体中,因而能够相互转化。对此,列宁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更强调“斗争”。他提出:“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赫拉克利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

大师小传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小城爱非斯,据说他是该城世袭的祭司的后裔,但他把即位权让给了他的兄弟,后来他隐居在阿耳忒弥神庙里。

赫拉克利特对家乡人违背真理的观念和日常生活非常厌恶。爱非斯曾经驱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理由是:“我们当中不应有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有的话,就让他到别处去同别人为伍吧!”为此,赫拉克利特气愤地说:“爱非斯的成年人应该把他们自己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乳臭未干的孩子去管理。”

赫拉克利特非常喜欢鄙薄别人,他对所有的显赫的前辈都曾加以抨击。他说应该把荷马“从竞技场上逐出去,并且加以鞭笞”,说毕达哥拉斯的智慧“是博闻强记和恶作剧的艺术罢了”。唯一幸免,还被认为“比别人更值得重视”的是条达穆斯,因为他和赫拉克利特观点相同:“人都是坏的。”

也许正是这种对人类的蔑视,使赫拉克利特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那里的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他曾说过:“我研究了我自己。

”这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他在晚年又隐居起来,不和任何人往来,靠吃草根树皮维持生活。结果这种生活使他在60岁那年得了水肿病,于是他返城求医。但有“晦涩哲人”之称的他临死之际还跟医生玩了个哑谜,问他们能否在大雨之后使大地变干。

医生弄不懂他的意思,于是他让自己在阳光下暴晒,然而不见效。他又在一个牛棚里用牛粪把自己埋起来,希望牛粪的温度能排除体内的有毒湿气,但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他写过题为《论自然》的著作,分为“论宇宙”、“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他把该书藏在阿耳忒弥神庙里,而且故意把书写得非常晦涩,希望只有行家才看得懂。然而该书使他获得了巨大名声。只可惜该书大多已失传,现只留存130多段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