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论海子顾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介]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论海子顾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死亡,是人类永远也无法克服的有限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能够逃脱死神的魔爪,却依然有人固执地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双手献给死

【简介】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论海子顾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死亡,是人类永远也无法克服的有限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能够逃脱死神的魔爪,却依然有人固执地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双手献给死神。诗人海子和顾城就是如此,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又是同样把一切都献给了诗的人,他们的诗至今读起来仍然带给人无穷的韵味与哲思,然而他们却同样过早的把死亡当作了新娘。

这对于诗坛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与损失。海子和顾城似乎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以自杀作为自己离开人世的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有着对死亡深深的思索,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死亡意识(死亡情结)。

他们把死亡当作情人一样看待,热爱死亡、倾心死亡、献身死亡,近乎疯狂的表现折射出其内心火热而痛苦的激情,他们热爱生命,对死亡越是热烈的追求就越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热烈的向往。

只是生活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社会是残酷的,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只能被撞得头破血流。逃避是一种方法,但必不能长久。于是他们选择了死亡,选择了对抗与超越,他们的诗歌因此也渗透着浓浓的死亡意识。

一、 海子的神性王国

海子倾心构建的是诗歌的"神性王国",这个神性王国由自然的神性、生命的神性、女性的神性和宗教的神性四部分组成。海子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女性的崇拜和对宗教的膜拜是其诗歌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渗透于海子的诗歌之中。

海子为它们唱着一首首热烈而又忧伤的歌,其中有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神性赞美,有对生命诞生与死亡的诗意描述,更有对女性神圣的崇仰和对宗教虔诚的膜拜,这一切在以诗神至上的神性王国中得以显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歌。

1、自然的神性

海子的故乡安徽怀宁濒临长江,是一个湖泊密布的地方,长江以母亲的情怀在大地上流过;皖河,也在这块土地上滋养孕育着万物。河流不仅流淌在大地上,也流淌在海子的生命里。对河流的感情一如对麦地,都是缘于对生命本真的虔诚与崇仰,"河岸上许多高高立着的是梦/扑满芦花的少女/在鼓钹碎裂声中/抖落层层掩埋的叶片和毛羽/飞走……"(《河流》),在海子的眼中,查湾是诗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的母亲美丽绝伦/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两座村庄》),大自然在海子眼中"是一位美丽结实的女子","每一片木叶都是她的嘴唇/但你看不见她/你仍然看不见她/她仍在远处看着你",大自然的神性不仅体现为这样一位美丽神奇的女子,还有冬天的雨、西藏的山,"冬天的雨下在石头上/翻过山梁仍然是冬天的雨……你是一个仙女,是冬天潮湿的石头"(《冬天的雨》),"回到我们的山上去/荒凉高原上众神的火光"(《汉俳·西藏》)。

作为一个生活在都市的抒情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更体现在对大地和故乡的追寻上,"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不语或大声谈吐/我要在头上插满故乡的花朵"。(《浪子旅程》);他的心灵常常远离现代的喧嚣,去追寻故乡原始的神圣的诗意,纯净美丽的忧伤,"摘下槐花/槐花在手中放出/香味 采自大地无尽的忧伤"(《北方的树林》),"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冈上"(《黎明》),诗人借助"花朵"的意象,展开对大地的歌吟和思考,字里行间闪烁着神性的诗意和光芒,也浸润着一种苍凉的死亡的气息,"说声分手吧 松开埋葬自己的手指/把自己在诗篇中埋葬/此刻在美丽的小镇上/不会有苦荞麦儿香"(《诗人叶塞宁·绝命》)。

其实,海子以叶赛宁喻自己,叶赛宁的死正是自己的死,这种死有一种诗意的美,又充满淡淡的对生存的无奈和忧伤。

2、生命的神性

海子是吃麦子长大的农村的孩子,麦子养育了他的生命,养育了他的灵魂。麦子是生命的象征,生机勃勃。"麦地"象征着存在与生命激情的源泉,象征他抒情和言说的对象,象征神的居所和与之对话的境界,象征自己最终的母体安栖和归宿。

在海子的诗中,"麦子"、"麦地"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在诗中,他热情讴歌这生命开始的地方,"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生命的麦子"(《麦地》)。在海子笔下,"麦地"这一意象成为一种生命的蕴藏,成为一种孳生于此的生命现象,对自己根源的感恩之情的疏导与聚集,"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和诗人》)。

麦地中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类宁静慷慨的馈赠。麦地坚实而永恒,向一望无际的远方延伸开去,在它的起伏中,幽静的村舍时隐时显,炊烟从庄户人家院落中袅袅上升,因此麦地又是人与大地和谐相处的象征,是一种播种与收获、奉献与领受的过程,麦地就像一座神殿,象征着幸福的最后堡垒,象征着母亲的子宫,麦子本身就有一种生殖的气息,"四月之麦在黎明大雾弥漫中露出群仙般脑壳/雷声中,闪出一万只青蛙/血液的红马车像水/流过石榴和子宫"(《生殖》)。

海子以"麦子"、"青蛙"等意象表现了对生命的崇仰和生命诞生之初的神秘与惊奇,这恰是源于诗人内心深处对乡村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3、女性的神性

海子从小孤僻内向,他的性格中有着严重的女性化倾向,内向柔弱温和甚至带有一些自卑并有着浓重的自恋倾向。在海子心中,女性是神圣的,纯洁的,如圣母般慈祥庄重,又如圣女般活泼可爱。海子没有姐妹,但他却为我们创作出了凉入骨髓的温馨:"玫瑰谢了玫瑰谢了/如早嫁的姐妹飘落 飘落四方/我红色的姐姐 我白色的妹妹/大地和水挽留了她们,熄灭了她们/她们黯然熄灭 永远沉默却是为何/姐妹们,你们能否告诉我/你们永久的沉默是为什么"(《长发飞舞的姑娘(五月之歌)》),甚至是偶然相逢的少数民族姑娘,海子也会献上最美的诗歌,"额济纳姑娘,我黑而秀美的姑娘/你的嘴唇在诉说在歌唱/五谷的风儿吹过骆驼和牛羊/翻过沙漠你是镇子里最难忘的姑娘"(《额济纳姑娘》)。

女性形象在海子笔下永远是美好的,她们温柔美丽善良,她们孕育着生命养育着生命,她们如同家乡的麦地,充满生命的神性。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子,她们给了海子无穷的创作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都离开了他。

1989年海子写下的《四姐妹》是他的爱情的回忆与总结,"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姐妹 "是生命的具象,在这里是爱情的幻象和心灵的追忆,由此可见,爱情带来的甜蜜与伤心、满足与失落、拥有与空幻,这中间给与海子的感受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是对"有"和"无"的领悟,这必然渗透着神性的光芒,隐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和困惑,浸染着生命和死亡的预言。

4、宗教的神性

海子的诗作对基督教文化的众多标志性因素展开了最为丰富的想像,从而跨越了历史与现实、中西与古今,呈现出一片高远、深邃、独特的精神天空。海子的词语具有一种神性的色彩,因此,海子诗歌的神性向度是开放性的。海子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取材于《圣经》,在《黎明(之二)》中,他写道"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 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当然是我受伤的翅膀";在《耶稣》一诗中他直接称呼耶稣为"圣之羔羊",表现了耶稣作为"牧羊人"的传道与献祭的悲伤。

海子把《圣经》看作是"亚当型"的诗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尽管如此,海子的精神王国里却只有一个神,至高无上,这就是诗神。海子对于诗神的追求与膜拜乃是其生命轨迹之必然。

二、 顾城的童话世界

顾城倾心构建的是"童话世界",他的"童话世界"由自然的童话、女性的童话和梦的童话三部分组成。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当属女性的神话。顾城用诗歌表达他对自然风光的由衷热爱,对女性的深切赞美和对梦的真诚向往,这些都是顾城心中最美的童话。然而,他的"童话世界"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诗人过于敏感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童话世界"必然灭亡的命运。因此,顾城的"童话世界"也就成为一个悲剧。

1、 自然的童话

在顾城的诗歌中满载着自然美、童心的纯真和对生命的赞美。顾城说"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了无数生命与非生命的历史;我感谢自然 ,感谢它给我的一切诗歌。"①在顾城笔下,自然的美诗歌的美是融为一体的,"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开放在寂寞的人间"(《无名的小花》),"月亮/遗失在夜空中/像是一枚卵石/星群/散落在河床上/像是细小的金砂……/把牧童/草原样浓绿的短曲/把猎人/森林样丰富的幻想/把农民/麦穗样金黄的欢乐/把渔人/水波样透明的希望……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我赞美世界》);顾城对自然的感受细致入微,一点点细小的波动也会触动他的心灵,"阳光/在天上一闪/又被乌云遮掩/暴雨冲洗着/我灵魂的底片"(《摄》)。

顾城的最高理想是回归自然,回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听见"鸟和树林的赞美/木锯的节拍/橹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风,在大地边缘低低询问",他感到"绿麦的骚动/河流柔软的滑行/托盘般微红的田地上/盈溢的芳香",他"走向森林/踏上菌群的部落/走上弯弯曲曲的枝条和路/越过巧妙起伏的丘陵/走向沙洲/走向大江般宽阔的思想/走向荆条编成的诗/藏进蜂窝、鸟巢/走向即将倒坍的古塔/烟囱,线架的触角/渗入山岳/——勇士的内心/潜入海洋/永不停息的吻.

.."(《水乡》)。

这是顾城童话中的自然 ,在自然的童话中,顾城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渴望正如舒婷写给顾城的《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掠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顾城用一系列纯真美好的意象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他童话中的自然,然而沉浸在这种原始的幻想中,顾城日益逃避现实,离群索居,这不但使他的诗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且他的诗也就成了黑暗中的"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