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经验方 张学文教授运用苦参经验介绍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清热燥湿药苦参是临床常用的外用药,在妇.外科洗浴剂.膏剂中应用广泛.张学文教授从医55年来,应用苦参得心应手,谓其"虽苦用途广." 

    清热燥湿药苦参是临床常用的外用药,在妇、外科洗浴剂、膏剂中应用广泛。张学文教授从医55年来,应用苦参得心应手,谓其“虽苦用途广。”

    考苦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心腹气结,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因其味苦性寒,后世多从清火燥湿祛邪立论。《本草正义》明确指出苦参的性味特点:“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此外,苦参尚有补益、安神作用。《名义别论》谓其“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李时珍说“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所谓补益,实质上是“以清为补。”

    关于苦参的药性特点,张教授认为,苦参是一味甚苦、甚寒之品,它的清热燥湿利湿作用很强,但应以湿热实证为主要适应症。临床遇到正虚久病、脾胃虚弱的患者必须慎用。另外,苦参味苦气浊,与黄连虽大同而小异,前人所谓“补中”,实则取其“苦以燥脾”、“小苦以健脾”之意。所谓“补肾”实质乃“泻火存阴”之意,如同黄柏、黄芩之“坚阴”,本身无补益之性。

    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张教授将苦参应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一)用于期前收缩及心肌病导致的心律失常。这是基于苦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表明,苦参所含的活性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显著对抗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缩短心律失常恢复时间。

故用苦参10g~12g,配伍补气养阴之西洋参或太子参10g,麦冬15g,玄参10g,活血之丹参15g,生山楂10g,养心安神之炒枣仁10g,温通经脉之桂枝6g,益心气之炙甘草10g,组成“四参安心汤”。

专治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动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有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结代。临证化裁,胸闷加全栝楼;气短汗出加炙黄芪、五味子;身微热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加赤芍、桃仁、三七;轻度浮肿加茯苓、益母草。临床上,只要该方使用合理,效果优于单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

    (二)治疗湿热带下,特别是湿热导致的带下色黄腥臭或下阴瘙痒。这一点既符合苦参药性,又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相吻合。即苦参有很好的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抗滴虫作用。用苦参10g配入二妙散中,或加车钱子、土茯苓、野菊花、山药、苡仁等,疗效显著。

    (三)治疗湿热痢疾。苦参苦寒泄热燥湿,功效与芩、连、龙胆草相近,配入治痢方中,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改善腹痛下坠等症状有明显效果。老师的经验是用苦参10g,配伍黄连、大黄、白芍、葛根、木香等,或加入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中应用。苦参的治痢作用在苦参碱有效抑制痢疾杆菌的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另外,苦参能燥湿止泻、利尿,其用于急性泻泄的治疗,取“利小便、实大便”之意。

    (四)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利用其苦寒清热泻火、利尿燥湿的作用,治疗湿热阳黄,可清泄湿热,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而退黄。常用苦参10g配入茵陈蒿汤中,或再加虎杖、蚤休、郁金、赤芍、白芍、丹参等,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五)治疗各种皮肤病。自古以来,苦参就是治疗湿热所致皮肤病的常用药。研究表明,苦参确有肯定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因其清热燥湿之力甚强,故可用于湿疹、皮炎、阴部湿疮、外阴瘙痒、手足癣、荨麻疹、银屑病等,既能内服,又可外用。

老师的经验是:如果内服,常配伍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白芷、苍术、黄柏、栀子、车前子、土茯苓、野菊花等;如果外用,可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加花椒、艾叶、芒硝煎水外洗。

    (六)治疗其它病证。如小儿肺炎、慢性肾炎、阴道炎、宫颈炎、失眠、痔疮、白细胞减少等。

    在活用苦参治疗多种病证的同时,老师也提出了使用告诫,即此药因苦而治病,也可因苦而致病。临床用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鼻干、手指发麻等副作用和不适感,故常需配伍一些健脾养胃护胃之品,且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一般3g~10g,亦不可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