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2018-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芷宁写于2008年2月18日) 别误会,这部<火星的孩子>并非科幻片,而是一部亲情小品,改编自获得雨果文学奖和星云文学奖的短篇故事,在这个

(芷宁写于2008年2月18日)

别误会,这部《火星的孩子》并非科幻片,而是一部亲情小品,改编自获得雨果文学奖和星云文学奖的短篇故事,在这个讲述孤癖孩子和领养他的父亲之间逐渐亲情弥漫的故事里,原著作者大卫·杰洛德,这位在科幻领域堪称知识非常渊博的大师级人物,借用了科幻知识来包装那个领养父亲的身份——著名科幻小说家大卫·戈登,更借用了火星的别名“孤独”,来解析小孤儿丹尼斯对这个令他感到迷茫无助世界的感受。在片中,小丹尼斯总说,“地球太冷漠了,我要回到火星去。”这句由10岁小男孩说出的话,所暗示出的逃避和伤心程度,令人难过。

不太认同《院线之窗》对这部相对小众影片的评价——“只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寻常之作,任何讲述家庭关系的故事,差不多都能拍得大同小异。”虽说是讲述家庭关系的故事,但它侧重于对特殊童孩孤寂敏感心态的描摹,还着力呈现了一个曾有过孤独成长史的成年男人对于孩童那特殊心理时期的回溯了解和感同身受,以及他们之间那非同寻常的沟通方式。

影片虽有主创的一些个人观点,貌似比较片面,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该片恰抓住了这点:很多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以孤僻抵抗孤独、以冷漠应对变化的时期,不论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很多人也都有过宁愿沉浸于遐想空间也不愿不理会他人目光的微妙心理躲避期,故而,总有一些貌似“独行侠”的不和群小孩出现,他们的行为举止不太合乎通常意义上的常规,或沉默是金或自顾自地仿佛“布朗运动”或根本就离奇古怪。

片中不幸成为孤儿的丹尼斯(鲍比·科尔曼饰演)总将自己想象成火星人,这其实是一种对孤独无所适从的表现,也源于他内心的无归属感,他无法在地球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还是一种心理暗示,父母的突然离世,让他感到无助,缺乏安全感,所以他总将自己关在一个大纸箱子里,还为自己编造了诸多理由,如他不能被紫外线照射,再如他需要负重,否则他会飞上天去……也因为他的独特,他不能被一般的领养家庭接受。